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7,(8):76-80
为了对缅甸98谱系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的3A编码基因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研究O型口蹄疫病毒的演化、变异情况,将O型口蹄疫病毒株O/XJ/10-11接种于牛、乳鼠、猪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的适应毒,以各组织液中的口蹄疫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3A基因,采用Vector NTI 11.5和DNA Star生物学软件对3A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牛、乳鼠、猪、BHK-21细胞4种宿主适应毒,3A基因较稳定,变异较少;变异均发生在3A的第99、114位氨基酸上,说明FMDV 3A基因的第99、114位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与宿主嗜性有关。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基因组的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杀灭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口蹄疫乳鼠组织毒的制备及稀释 取本实验室保存新复壮的O型口蹄疫强毒(OPMF_14l,LD_50=10^-8.0),研磨制成1:10的病毒悬液,加双抗置4℃浸毒24h,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PBS做1:500倍稀释,备用。  相似文献   

3.
对O型口蹄疫病毒OHM/02株和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Asia I-KZ/03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对牛的毒力较强,传代后毒力稳定,OHM/02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7.5~108.25/0.2mL,Asia I-KZ/03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6.75~107.5/0.2mL之间,适合做检验用毒;同时该2株毒易感染乳鼠,适应BHK21细胞,对乳鼠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OHM/02株毒在107.0~109.0/0.2mL,Asia I-KZ/03株毒在107.0~108.5/0.2mL;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病毒的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细胞毒灭活疫苗均达到3个以上的PD50.通过病毒大规模生产工艺的探索(转瓶培养和悬浮培养)、疫苗佐剂的研究、免疫持续期的监测和安全性等试验,成功研制了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  相似文献   

4.
对O型口蹄疫病毒OHM/02株和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AsiaⅠ-KZ/03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对牛的毒力较强,传代后毒力稳定,OHM/02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7.5~108.25/0.2mL,AsiaⅠ-KZ/03株半数感染量(ID50)在106.75~107.5/0.2mL之间,适合做检验用毒;同时该2株毒易感染乳鼠,适应BHK21细胞,对乳鼠毒的半数致死量(LD50)OHM/02株毒在107.0~109.0/0.2mL,AsiaⅠ-KZ/03株毒在107.0~108.5/0.2mL;通过攻毒保护试验证实,病毒的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细胞毒灭活疫苗均达到3个以上的PD50。通过病毒大规模生产工艺的探索(转瓶培养和悬浮培养)、疫苗佐剂的研究、免疫持续期的监测和安全性等试验,成功研制了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  相似文献   

5.
笔者证实:适应鼠和细胞培养的O型、A型口蹄疫病毒能在蚯蚓体内宿存。用被感染蚯蚓肌肉组织悬液注射白乳鼠,能表现出典型口蹄疫临床症状;用被感染蚯蚓饲喂小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疫苗效检模型动物测毒及口蹄疫种毒冻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豚鼠作为口蹄疫疫苗效检模型动物检测口蹄疫病毒对模型动物的病原性.用体重400 g左右的豚鼠,将猪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效检攻毒毒株ORMF8经后肢蹠部皮内注射途径进行测毒.测毒结果表明,口蹄疫病毒可引起豚鼠出现典型发病,并产生明显病变,ORMF8种毒对豚鼠的毒价可达105.5ID50/0.2 mL.将乳鼠中和试验用种毒OMⅡ按一定比例加入5%蔗糖脱脂牛奶稳定剂进行冷冻真空干燥试验,3次冻干试验结果表明,种毒冻干后病毒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程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对编码非结构蛋白的3D基因合成一对引物进行口蹄疫病毒RT-PCR扩增,不同血清型病毒的RNA样本均显现一条457bp的目的带,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符合。在敏感性试验中,O型、A型和AsiaⅠ型病毒的最小RNA检出量分别为0.8ng、8ng和8ng。根据GenBank发表的口蹄疫病毒VP1和2A基因序列,采用多重RT-PCR鉴别口蹄疫病毒血清型,O型、A型和AsiaⅠ型病毒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分别为200bp、340bp和500bp。对9份乳鼠感染病料进行检测,确诊为O血清型口蹄疫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O型口蹄疫病毒不同宿主适应毒P1基因变异趋势,将口蹄疫病毒分别接种于牛、乳鼠、猪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宿主的适应毒,以各宿主适应毒RNA为模板,扩增出P1(1A、1B、1C、1D)基因,将各适应毒株扩增的P1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结果表明,牛、乳鼠、猪、BHK-21细胞宿主适应毒株P1基因的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未发生缺失;部分关键性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变异发生在VP1主要抗原区域的141-160位和200-213位、VP2抗原表位的156-166位和217-220位;VP3抗原蛋白发生较少氨基酸变异;VP4均未发生变异。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宿主适应毒基因组的变异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Asial型和O型口蹄疫病毒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微量中和试验鉴定具有中和活性的口蹄疫病毒(FMDV)单克隆抗体,进而用乳鼠保护试验在体内验证单克隆抗体对FMDV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针对Asial型和O型FMDV的单克隆抗体3E11和8E8腹水的半数保护量(PD50)分别为1995和2371;仅用8PD50单抗3E11和11PD50单抗8E8,就可完全保护乳鼠耐受致死剂量Asial型和O型FMDV的攻击.被动免疫的乳鼠在攻毒后体重增长的百分率随单抗腹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随着单抗腹水浓度的升高,乳鼠的起始死亡时刻后延、终点死亡时刻前移.  相似文献   

10.
用试管中和灭毒,实验动物验证的方法测定菌毒净消毒剂对猪O型口蹄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杀灭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10000的菌毒净消毒剂可完全杀灭猪O型口蹄疫病毒,1:8000的菌毒净可完全杀灭猪水泡病病毒。  相似文献   

11.
为构建Asia1型口蹄疫重组鸡痘病毒疫苗,采集口蹄疫发病牛的水泡液及水泡皮,用RT-PCR法扩增出Asia 1型口蹄疫病毒的前体蛋白基因P1-2A片段和蛋白酶基因3C片段,分别克隆至pMD18-T载体上,通过酶切连接获得质粒pMD18-T-P1-2A-3C。再将P1-2A-3C片段与pUTAL-IL18片段连接起来,构建鸡痘病毒中间转移质粒pUTAL-P1-2A-3C-IL18。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UTAL-P1-2A-3C-IL18与鸡痘病毒282E4株共感染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通过BrdU三次加压筛选,筛选出重组鸡病毒株vUTAL-P1-2A-3C-IL18。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证明所筛选的1株重组鸡痘病毒在CEF中能正确表达P1-2A-3C基因。本研究为研制安全、高效的亚洲Ⅰ型FMD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为验证蔗糖密度梯度法检测口蹄疫完整病毒粒子(146S)的特异性,选择pH值6.0、5.0、4.0PBS酸解处理3批提纯后的146S灭活抗原液,并将酸解后样品进行146S检测,发现8至11级份OD259峰值消失,146S含量由酸解前的1.77、6.60、3.67μg/mL至酸解后完全不能检测到。同时对3批不含病毒的细胞液按抗原纯化灭活工艺处理后进行146S检测,结果显示3批细胞液在8至11级份均没有明显吸收峰,而且其OD259值与PBS空白对照OD259值基本平行一致,说明不含病毒的细胞液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干扰。试验证明,蔗糖密度梯度法定量FMD病毒液中146S含量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负载口蹄疫病毒VPl-VP4融合蛋白质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结T细胞的活化效应,通过构建pET32a-VPl-VP4原核表达系统制备VPl-VP4融合蛋白。将纯化VPl-VP4融合蛋白负载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后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结果表明,负载FMDVVPl-VP4融合蛋白后的BMDC可通过溶酶体-MHC-Ⅱ类分子途径有效地激活淋巴结T细胞,从而启动Thl细胞免疫应答,分泌大量IFN-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凹凸棒复合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凹凸棒复合氯消毒剂和强力消毒灵按照不同的稀释度稀释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禽巴氏杆菌、丝状霉形体山羊亚种、鸡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兔化弱毒分别作用不同时间,检测其抑菌、杀毒效果。通过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评价该消毒剂的安全性。结果:凹凸棒复合氯消毒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对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且无明显毒性。结论:凹凸棒复合氯消毒剂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为了节省IHA(间接血凝试验)血凝抗原,扩大家畜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数量,在不影响检测效果(合格率)的基础上,探索和改进原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方法。试验分别用口蹄疫O型-Asia 1型二价灭活苗和猪O型口蹄疫苗对天水地区几个养殖场的家畜进行了免疫注射,免疫后(牛免疫21 d、猪免疫28 d)随机抽样采血,常规分离血清,采用简化后的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牛和猪口蹄疫O型免疫抗体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97.5%和92.5%;改进后的IHA既加快了操作速度、节省诊断抗原,又降低了检测成本。在家畜O型口蹄疫检测工作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丝桃素体外抗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光活化金丝桃素体外抑制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吸附作用进行实验。体外培养的BHK-21细胞加入金丝桃素,日光灯下光活化1h后感染FMDV。通过细胞病变观察、MTT法、双抗体捕获抗原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抑制FMDV与宿主细胞吸附、融合研究。结果表明金丝桃素有明显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双抗体捕获抗原法检测金丝桃素有效抑制FMDV和BHK-21细胞的吸附、融合,抑制率可达59.72%。扫描电镜观察,金丝桃素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BHK-21细胞FMDV颗粒明显减少。提示金丝桃素在体外有显著抑制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口岸对南非II型口蹄疫检测、监测的需求,在对南非II型口蹄疫抗原表位分析及相关基因合成的基础上,进行融合蛋白pGEX—VP1-VP3的体外表达,采用柱上酶切方法制备VP1-VP3蛋白。将纯化VP1-VP3抗原包被96微孔板,分别优化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酶标二抗稀释度,确定阴性临界值。经反复优化,建立的南非II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6.4u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4000,阴性临界值(0D450)为0.562。检测样品判定标准为:OD450〉0.622为阳性,OD450〈0.502为阴性,0.502≤OD450≤0.622为可疑。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与其它血清型口蹄疫间无交叉反应。南非II型口蹄疫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口岸口蹄疫检疫提供了新的查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赤羽病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亲和层析原理为基础,将提纯的AKAV抗原包被在硝酸纤维膜上,利用胶体金标记SPA显色,建立了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诊断赤羽病抗体的方法。其中最佳点样抗原质量浓度是0.099mg/mL,封闭液选择含1%BSA,0.5%Tween-20的0.01mol/LpH7.2的PBS缓冲液,SPA胶体金最佳稀释度为1∶4。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白血病、口蹄疫、蓝舌病等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将DIGFA与ELISA进行对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易于判断,适用于赤羽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FMDV)前导蛋白(Lpro)亚细胞定位,利用RT-PCR方法获得L基因,将其定向克隆入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经PCR扩增、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分析,将鉴定为阳性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EGFP-L。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EGFP-L转染BHK-21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pro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GFP-L;FMDV L基因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Western blotting证实表达的Lpro具有反应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Lpro在BHK-21细胞中呈弥散性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