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重建受猪鼻支原体人为污染的BHK-21细胞,本研究采用含10 mg/L乙基环丙沙星的培养液,对受污染的BHK-21细胞进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循环处理,并用DNA荧光染色法和PCR法对处理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发现,4次循环处理并再传3代后,猪鼻支原体污染已被彻底清除,细胞恢复了健康。此方法为抢救受支原体污染的细胞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乙基环丙沙星以其出色的抗菌、抗支原体特性,在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而该药在细胞培养的下游工作,其在病毒扩增中是否会带来副作用,并未见相关的报道。本研究试用蓝舌病病毒1型感染BHK-21细胞来测定乙基环丙沙星对该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材料。BHK-21细胞、蓝舌病病毒1型,来自云南省热带亚热带动物病毒病重点实验室;乙基环丙沙星,德国Bayer公司产品;血清、MEM培养  相似文献   

3.
为使畜禽专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更合理地应用,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结果,在消除半衰期为3 h的模型内,2MIC(最小抑茵浓度)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仅能抑制4 h,模型运行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5MIC和8MIC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可抑制6 h,模型运行6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16MIC的恩诺沙星可在模型运行期间对猪大肠杆菌产生持续的抑制杀灭作用.在消除半衰期为6.5 h的模型内,2MIC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仅能抑制4 h,模型运行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5MIC、8MIC和16MIC的恩诺沙星可在模型运行期间对猪大肠杆菌产生持续的抑制杀灭作用,4 h已经不能检测到猪大肠杆菌的存在.结果表明,若要使恩诺沙星发挥持续的抗菌效果,保持Cmaz/MIC大于一定数值,同时维持有足够高的AUCo→24/MIC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氨和乳酸对悬浮培养的BHK-21细胞生长和胞内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氨和乳酸对悬浮培养的BHK-21细胞生长和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用添加了不同浓度氨和乳酸的培养基悬浮培养BHK-21细胞,间隔12 h取样,比较细胞的生长状况,检测细胞代谢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和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当氨和乳酸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5和10 mmol/L时,对细胞的生长产生弱抑制作用;随着氨和乳酸添加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缓慢,营养物质消耗量降低,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在氨和乳酸添加浓度分别达到5和20 mmol/L时,细胞生长代谢受到严重的抑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培养液中氨和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会抑制BHK-21细胞生长,影响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用常规细胞培养法连续传代培养Cirp过表达BHK-21细胞至第8代标记为BHK-21-Cirp△,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对细胞形态观察,用BHK-21-Cirp△和BHK-21-ShCirp分别与BHK-21-GFP进行细胞增殖速度的比较,并绘制96 h增殖曲线计算比生长速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试验细胞周期。HE染色和电镜观察均显示BHK-21-Cirp△与正常BHK-21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在相同条件下24 h~96 h BHK-21-Cirp△活细胞数比BHK-21-GFP活细胞数高(P0.01),BHK-21-Cirp△平均比生长速率高于BHK-21-GFP,48 h~96 h内BHK-21-GFP和BHK-21-ShCirp的活细胞个数差异显著(P0.05),BHK-21-GFP的平均比生长速率高于BHK-21-ShCirp的平均比生长速率;BHK-21-Cirp△、BHK-21-GFP、BHK-21-ShCirp处于G0-1期的DNA含量(细胞数量比)依次为52.4%、55.3%和66.7%,处于S期的DNA含量依次为26.1%、24.7%和19.7%。CIRP对BHK-21细胞增殖起正向调节作用,CIRP的过表达可促进BHK-21细胞增殖,导致BHK-21细胞可能突变为肿瘤细胞,其敲低也能抑制BHK-21细胞的增殖。在其他试验条件相同情况下,CIRP能够促进BHK-21细胞提前进入S期,加快细胞周期进程,增加了BHK-21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BHK-21细胞对裸鼠致瘤性受何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分别用甲醛、二乙烯亚胺(BEI)、β-丙内酯(BPL)进行灭活和在-20℃进行冻融处理的BHK-21细胞接种裸鼠,通过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判定其是否存在致肿瘤的特性。结果显示,甲醛、BEI、BPL、冻融2次或3次分别处理的BHK-21细胞接种裸鼠,对裸鼠致瘤率为零。冻融1次的BHK-21细胞和107、105和103个BHK-21细胞分别接种裸鼠,致瘤率为100%。10个BHK-21细胞接种裸鼠,未见成瘤。本次试验表明,裸鼠检测BHK-21细胞致瘤性敏感性为103个细胞;冻融2次、甲醛、BEI、BPL处理,BHK-21细胞均丧失致瘤性;冻融1次不能使BHK-21细胞丧失致瘤性。  相似文献   

7.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正己酸的抗性试验,以研究正己酸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等浓度梯度稀释、光密度值测定、平板涂布方法、牛津杯法,分别测定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绘制1/2MIC以及MIC处理过的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抑菌圈直径,结合扫描电镜图片分析最小杀菌浓度处理后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己酸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7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 000μg/m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 00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1 300μg/mL;当正己酸浓度为1 600μg/mL时,电镜下,大肠杆菌数量较少,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少且呈现出细胞破裂萎缩现象。综上,正己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破坏了金黄葡萄球菌的细胞膜结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黄芩苷能否增强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本试验先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单个药物对鸵鸟源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进而筛选出10株耐药菌株(T1~T4、T7、T8、T10、T12、T21、T25),然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用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对以上10株耐药菌株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环丙沙星和黄芩苷单用的MIC分别为64和512或1024 μg/mL;联合用药后,对10株耐药菌的分级抑菌浓度进行测定,其中T1、T2、T3、T7、T8、T10、T12、T21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375,T4、T25的分级抑菌浓度均为0.25,10株菌的分级抑菌浓度均小于0.5。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和黄芩苷联合对鸵鸟源大肠杆菌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本研究以从蛋鸡粪便样本中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苦豆子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生物被膜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提取物MIC为125 mg/mL,与头孢噻呋联用呈现协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2MIC和MIC的苦豆子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菌株的生长;不同浓度苦豆子提取物对菌株生物被膜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和清除作用,1/2MIC和MIC组可极显著降低菌株的运动能力(P<0.01)。表明苦豆子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究低聚壳聚糖在不同溶液中对鸭源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以水溶液或0.5%醋酸溶液作为溶剂,测定低聚壳聚糖对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比浊法评价3种菌在MIC下的菌体生长情况。在0.5%醋酸溶液条件下低聚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0.10、0.50 mg/ml和1.00 mg/ml,并在MIC下完全抑制细菌生长。酸性条件下的低聚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明显,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11.
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对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条件进行优化,为实现应用细胞系生产NDV提供参考。在确定BHK-21细胞TPCK-胰酶耐受浓度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PCK-胰酶、新生牛血清及调节不同pH,通过对细胞培养液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确定最适胰酶浓度、血清浓度及pH;通过固定接毒量而添加不同数量细胞或固定细胞数量而接种不同量的病毒,确定最适细胞量及接毒量;将BHK-21细胞接种NDV LaSota株后,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细胞上清液TCID50绘制增殖曲线,确定最佳收毒时间;应用转瓶对该病毒进行扩大培养,并进行TC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与血清凝集价(HA)的测定。结果显示,NDV 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的最适TPCK-胰酶浓度为3μg/mL,最适接毒量为106.375 EID50,细胞数量为1×10~6个,培养基pH为7.2,且可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BHK-21细胞接种NDV LaSota株后最佳收毒时间为34~36 h。应用BHK-21细胞采用转瓶培养的方式对NDV LaSota株进行增殖,结果显示,细胞培养液TCID50值为107.0/0.1 mL,EID50为107.5/0.1 mL,HA效价为1∶256。因此,应用以上条件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完全适用于该病毒的规模化生产,且符合现行的兽医生物制品与检验制造规程。  相似文献   

13.
病毒蛋白VP2是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的一种次要结构蛋白。本文旨在构建VP2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的真核表达载体,进而利用它研究VP2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首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GST-VP2融合蛋白,然后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VP2的抗血清。对制备的抗VP2抗血清进行特异性分析,再利用该抗体对转染pEGFP-VP2的BHK-21细胞进行检测,以研究VP2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结果表明,pEGFP-VP2转染BHK-21细胞后,不仅VP2蛋白得到了成功表达,而且通过检测偶联的绿色荧光蛋白可判断出VP2蛋白主要分布于BHK-21细胞的细胞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VP2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的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内实现了表达,通过检测荧光蛋白,发现VP2主要在细胞质内表达并分布,为深入探讨VP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靶基因,具有调节糖酵解水平和抗细胞凋亡功能。由于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细胞死亡是通过诱导凋亡产生,所以提高宿主细胞的抗凋亡水平,有助于延长细胞存活时间进而提高子代病毒的滴度。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预测仓鼠TIGAR基因和鸡TIGAR基因设计引物,分别扩增仓鼠和鸡的TIGAR基因,并构建各自的慢病毒包装质粒,以适合NDV增殖的BHK-21细胞为基础构建稳定过表达TIGAR细胞系(BHK-21-chTIGAR和BHK-21-hamTIGAR)。使用Western blot、DNA测序和qPCR对TIGAR基因表达水平进行鉴定,Western blot和流式仪检测细胞的自然凋亡率。选取新城疫病毒强中弱3种毒株分别感染构建的细胞系,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重组细胞系BHK-21-chTIGAR细胞和BHK-21-hamTIGAR细胞经过Western blot和DNA测序等检测表明构建成功,TIGAR基因表达量高且无野生型BHK-21细胞污染。qPCR检测细胞系的稳定性结果显示,TIGAR基因在BHK-21细胞中经过30次传代均可稳定表达。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BHK-21-hamTIGAR细胞的凋亡率低于野生型BHK-21细胞和BHK-21-chTIGAR细胞;病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强毒株ZJ1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5.67,72 h)高于BHK-21-chTIGAR细胞(5.53,72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5.27,72 h);中强毒株SH15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90,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4.57,96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4.67,96 h);弱毒株LaSota病毒感染BHK-21-hamTIGAR细胞后的TCID50(4.07,96 h)要高于BHK-21-chTIGAR细胞(3.90,96 h)和野生型BHK-21细胞(3.77,96 h)。综上所述,所构建的BHK-21-hamTIGAR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抗凋亡功能,且有利于新城疫病毒的高水平复制,有望进一步开发完善成为新城疫病毒疫苗生产所用的细胞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vvIBDV)JM-1/10株VP2基因克隆至pcDNA-3.1(+)启动子CMV之后,随后将CMV-VP2基因序列一同克隆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质粒 pFastBacTM Daul中构建了pFast-CMV-VP2。将pFast-CMV-VP2转化Escherichia 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出重组质粒Bacmid-CMV-VP2。用 Bacmid-CMV-VP2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vBac-CMV-VP2。将该重组杆状病毒转导BHK-21细胞,48~72 h后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到VP2蛋白具有特异性荧光;样品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目的蛋白得到表达。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重组 vBac-CMV-VP2 既能在昆虫细胞中表达,也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6.
肉鸽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肉鸽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药敏情况、血清型和致病性。2010年1月江苏省某肉鸽场鸽群出现呼吸困难,死亡增多现象。对病死鸽剖检发现,以气囊炎和肺部坏死为主,无菌采集病料分离到1株细菌,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为大肠杆菌,微量凝集试验表明其血清型为O2。经过肺结节压片镜检,没有发现霉菌的菌丝;检测健康鸽和患病鸽各10只的鸽新城疫抗体,发现其抗体效价比较高且整齐度较好,两者之间的抗体无明显差异。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恩诺沙星等7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等16种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将分离到的菌株接种21日龄雏鸽进行动物回归试验,死亡率达80%,说明该分离菌株对雏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猪源新城疫病毒F和HN基因对BHK-21细胞膜的融合作用,采用RT-PCR方法从猪源新城疫病毒JL01株中扩增获得了F蛋白基因,并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猪源新城疫病毒HN基因序列,合成了HN基因,分别将F和HN基因克隆到pKS载体上。又从大肠杆菌BL21(DE3)中扩增得到T7RNA聚合酶基因,将报告基因EGFP与T7RNA聚合酶基因一起定向克隆到痘苗病毒转移载体pSTK上。再将pKS-F、pKS-HN与pSTK-T7-EGFP共转染BHK-21细胞,转染后16h,用Giemsa染液进行染色,可见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该研究证明猪源新城疫病毒JL01株的F和HN蛋白共同作用于BHK-21细胞使细胞膜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为研制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3联苗,本研究将PPV VP2基因和PCV2 Cap基因通过口蹄疫病毒2A基因串联得到VP2-2A-Cap(V2C)基因,将其插入pEP-CMV-in转移载体构建pEP-V2C-in重组表达质粒,再通过Red/ET两步重组法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pPRV-V2C-ΔgE和pPRV-ΔgE突变体,该突变体用磷酸钙法转染BHK-21细胞获得重组病毒rPRV-V2C-ΔgE和rPRV-ΔgE。Western blot分析表明rPRV-V2C-ΔgE能够在BHK-21细胞内表达融合蛋白VP2-2A-Cap,而且目的蛋白能够被2A蛋白裂解为64 ku和28 ku两个片段。重组病毒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结果显示rPRV-V2C-ΔgE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滴度与亲本株rPRV无显著差异,表明外源基因的插入不影响rPRV的增殖。本研究为PRV、PPV和PCV2 3联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HE、Giemsa染色、透射电镜以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研究了水泡性口炎病毒(VSV)诱导BHK-21细胞凋亡的过程。结果显示:VSV感染BHK-21细胞后,光镜下可见细胞圆缩,细胞器固缩、核仁消失、染色质凝聚和核碎裂、凋亡小体出现;电镜下观察到染色质聚集形成典型的新月形,胞浆中充满大量空泡,细胞核因染色质凝聚也发生了空泡化;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180-200bp整倍数的DNA梯形条带。结果表明,VSV诱导BHK-21细胞凋亡是其致细胞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