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试验用扁瓶固体培养法、摇床液体培养法和10L发酵罐培养法制备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液,采用细菌比浊法和活菌计数法,计算高密度发酵菌液浓度,比较3种方法制备的种子液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抗原生产的影响。经过3批次试验,扁瓶固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经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为1.56×1010~1.65×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10×1010~2.59×1010 CFU/mL;而摇床液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经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为1.54×1010~1.74×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10×1010~2.45×1010 CFU/m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接种200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培养后测得的活菌数可达1.85×1010~2.05×1010 CFU/mL,比浊计数为2.45×1010~2.80×1010 CFU/mL。结果表明,10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种子液优于扁瓶固体培养法和摇床液体培养法制备的种子液,而后两者无明显差别;从3批次平均值看,前者比后两者活菌计数结果提高约21.60%,比浊计数结果提高约15.52%。说明采用10L发酵罐培养制备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子进行高密度发酵培养可显著提高菌液浓度,增加单位抗原含量(P0.01)。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鸭源大肠杆菌O抗原同源性,将从新疆阿克苏地区分离得到的14株鸭源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马丁肉汤培养基上,在37℃条件下培养18 h制备得到菌悬液,将菌悬液高压蒸气加热处理2 h,作为免疫原,经5次免疫成年健康兔子制得抗O血清。利用试管凝集法测得抗血清效价平均值为1∶1 970,最高的可达到1∶4 096。利用玻片凝集法对14株菌株O抗原的同源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132与菌株139、菌株819,菌株125与菌株25-1,菌株145与菌株111之间存在O抗原同源性。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某鸡场1988年从美国引进一批雏鸡,到场后当天即有发生腹泻死亡病例。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确诊为由哈特福德沙门氏菌(S.hartford)感染引起的副伤寒。该菌为C_1群沙门氏菌,抗原式为6,7:y:e,n,x.在国内从病鸡中检出哈特福德沙门氏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抗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效力(血清、卵黄抗体水平),建立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I试验抗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通过选取抗原谱最广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经SPF鸡胚增殖培养36h后无菌收取鸡胚尿囊液,4℃、12 000r/min离心10min,上清用聚乙二醇(PEG)20000浓缩100倍;兔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中国标准株(C57-1株)37℃增殖培养18h,4℃、12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经PEG 20000透析袋浓缩5倍后通过0.20μm滤膜过滤除菌,然后将IBV液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菌液(含α毒素)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37℃恒温振荡感作2h,4℃经48h后制成。经大量试验表明,制备的IBV HI试验抗原效价高、稳定性好,可替代进口抗原应用于鸡群IBV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及卵黄抗体的HI效价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七彩山鸡感染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情况,从上海某七彩山鸡场采集200份血浆样品,经DF1细胞分离和ALV p27抗原ELISA方法检测出13份阳性样品.将含有阳性样品的第一代细胞裂解液及细胞上清液同时盲传接种至第2代细胞,培养9 d后,p27抗原均未被检测到.对ALV p27抗原阳性细胞培养物进行env基因...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某鸡场1988年从美国引进一批雏鸡,到场后当天即有发生腹泻死亡病例。经的菌分离培养、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确诊为由哈特福德沙门氏菌(S.hartford)感染引起的副伤寒,该菌为C1群沙门氏菌,抗原式为6,7:y:e,n,x,在国内外病鸡中检出哈特福德沙门氏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7.
从我场感染大肠杆菌引起肠毒血症的4头育成牛的空肠内分离出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O抗原鉴定、纤毛抗原检查、ST肠毒测定及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分离的4株细菌均具有K_(99)、F_(41)两种纤毛抗原的产ST肠毒的O_(142)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流产布鲁菌BP26蛋白进行抗原表位研究,设计了3个相互重叠15个氨基酸、覆盖整个BP26蛋白的重叠短肽,经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融合表达。用流产型布鲁菌感染血清对3个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BP26蛋白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位于第51-165氨基酸区域。在此基础上,针对BP26 2(51-165aa)短肽,设计了5个相互重叠10个氨基酸的短肽片段,进一步鉴定出了BP26蛋白B细胞线性表位位于第109-141氨基酸区域。该结果为进一步探索BP26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建立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1983年6月到1984年5月,对临床上诊断为患关节炎的病猪进行了细菌学检查。在本区屠宰场所屠宰分割的136,640头猪中,取128头猪的关节液、绒毛样组织、淋巴结及各脏器为检查材料,经培养增菌后,用迭氮化物(azjde)培养基、马血TryptoSoy琼脂培养进行分离检查。分离菌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受检的128头猪中有69头分离出猪丹毒菌,其检出情况为:关节64/118,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将抗大肠埃希氏菌 K_(88)粘着素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建立了一种 MCA-ELISA,其对 K_(88)阳性菌株的检测限为1×10~4个菌。本法对113株大肠杆菌分离培养物的检查结果与直接凝集试验结果完全符合,两种方法都检出 K_(88)阳性菌株28个。K_(88)阴性菌株85个。用这一方法从103例腹泻仔猪粪样中检出阳性10例,而用经典分离培养法仅检出6例。  相似文献   

11.
从湖南3个高热病发病猪场11头病死猪的病料组织中均分离出了大肠杆菌,经血清学鉴定,鞭毛抗原(K88、K99、987P和F41)全为阴性反应。经过157种菌体抗原血清学检测,血清型为5、6、15、22、32和83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对大多数常用药物耐药,对氟喹诺酮和头孢类药物敏感。将其中4头猪原代分离的大肠菌培养物以原倍(2×107个/mL)、104和108稀释的菌液分别感染18~22 g小白鼠,原倍菌液感染的小白鼠12/30在感染后24 h内出现死亡,而104和108稀释菌液感染的小白鼠均健活;将未经除菌的病死猪组织悬液、过滤除菌的组织悬液、大肠杆菌、过滤除菌的组织悬液及大肠杆菌分别感染30日龄左右的健康小猪,除未经除菌的组织悬液感染猪3/3发病,2/3死亡外,其余所有感染猪只出现体温升高,升幅达1~2℃,减食,精神萎靡,但没有死亡;将死亡猪再次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感染小白鼠和猪,小白鼠12/15出现死亡,感染猪只出现体温升高(超过1℃),没有出现死亡。结果证明:大肠杆菌在高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只起协同诱发作用,引起猪发病死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研究建立了快速检测红斑丹毒丝菌的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离心培养法。该方法能检出560个菌在选择性肉汤中10h的培养物或每毫升含5×10~4个菌的抗原悬液;不与李氏杆菌等16种其他细菌发生反应;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可于15~18h内报告结果(常规分离法需2~3d);应用离心培养法与常规分离法检测了325尾鲜鱼,阳性率分别为48.0%和55.7%,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从鱼体分离出的红斑丹毒丝菌的大多数菌株(18/19)具有毒力;对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发现,有3株菌可能是新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3.
用四种不同方法制备的四种雏白痢沙门氏菌琼扩沉淀(AGP)试验抗原,经沉淀抗体效价为64倍的雏白痢沙门氏菌阳性血清滴定后找出,以每毫升含菌量为300亿的菌悬液,经3次反复冻溶、裂解后离心制得的AGP—UTSA抗原的效价最高,可达32倍。其每毫升蛋白质含量为22.5毫克。在4℃保存14个月效价不降。根据最高反应稀释度出现的沉淀线位置应居于抗原孔和抗体孔中间的标准进行试验的结果,确定AGP—UTSA抗原的实际应用单位为8个抗原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华中地区种鸡场沙门菌(Salmonella)的优势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病鸡、死胚及弱雏组织样品3 724份,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试验确定分离菌种属及其血清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从3 724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124株沙门菌,其中79株为D群肠炎沙门菌(63.71%,79/124),34株为D群鸡白痢沙门菌(27.42%,34/124),8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45%,8/124),有3株沙门菌未能确定血清型。O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和34株鸡白痢沙门菌为O9,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O4。H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为Hg,m,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H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4株分离菌株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5.97%(119/124)、91.94%(114/124)、57.26%(71/124)和70.16%(87/124);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81%(32/124)和12.10%(15/124);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45%(8/124)、1.61%(2/124)、1.61%(2/124)和0.81%(1/124);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99.19%(123/124)的分离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87.10%(108/124)的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本研究为华中地区养鸡场沙门菌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某养鸡场急性死亡雏鸡中分离到113株细菌,经生化和血清学试验确诊为汤卜逊沙门氏菌(Salmonalla thompson)。对该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透射电镜观察,该菌为C_1群沙门氏菌,抗原结构式为6,7:k:1,5。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华中地区种鸡场沙门菌(Salmonella)的优势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病鸡、死胚及弱雏组织样品3 724份,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试验确定分离菌种属及其血清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从3 724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124株沙门菌,其中79株为D群肠炎沙门菌(63.71%,79/124),34株为D群鸡白痢沙门菌(27.42%,34/124),8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45%,8/124),有3株沙门菌未能确定血清型。O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和34株鸡白痢沙门菌为O9,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O4。H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为Hg,m,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H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4株分离菌株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5.97%(119/124)、91.94%(114/124)、57.26%(71/124)和70.16%(87/124);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81%(32/124)和12.10%(15/124);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45%(8/124)、1.61%(2/124)、1.61%(2/124)和0.81%(1/124);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99.19%(123/124)的分离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87.10%(108/124)的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本研究为华中地区养鸡场沙门菌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一株从雁鸭脏器内分离到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本研究对该菌进行分离培养、细菌16S rRNA序列比对、动物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P.mutocida)(AF224297)同源性达99.88%,毒力强,能够致死家兔、小鼠和鸡,对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分离菌的荚膜抗原血清型特异性基因PCR产物与荚膜血清A型P.mutocida hyaD-hyaC基因同源性达99.9%,确定该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P.mutocida。本研究首次从雁鸭体内分离到A型P.mutocida。  相似文献   

18.
自表现产蛋异常(产畸形蛋、产蛋量下降)种番鸭群的死亡种番鸭肝脾中分离到1株细菌,经鉴定为肠炎沙门氏菌(抗原结构式为1,9,12∶g,m∶-)。通过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其对雏鸭和小鼠致病性很强,经药敏试验测得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9.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抗原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d后免疫兔分别用 2 m L 的 10 8个菌 /m L(2个 ML D)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感染 ,3只对照家兔同时感染相同剂量 ;逐日观察攻毒家兔的变化。结果 ,3只对照家兔于感染后的 12~ 2 1d死亡 ;而 9只免疫兔完全能抵抗毒力菌株的感染 ,6个月后仍存活。试验表明 ,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裂解抗原加佐剂后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五个种鸡场,从孵化后期死亡的186枚鸡胚及84羽出壳弱雏中分离出99株大肠埃希氏菌,死胚分离率为36.81%,出壳弱雏分离率为46.43%。分离菌中有50株对昆明(KM)小鼠具有强毒力,对其进行大肠杆菌O群抗原鉴定,共有15种血清型,O_(11)、O_(81)、O_(88)及O_(115)为优势血清型,其余为O_3、O_4、O_(18)、O_(26)、O_(36)、O_(60)、O_(75)、O_(93)、O_(103)、O_(1l4)、O_(113)其中O_3、O_(18)、O_(36)、O_(81)、O_(114)为国内外首次发现,未定型菌9株,占待检菌株的18%。本文还对所分离大肠埃希氏菌的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致病性及抗生素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