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养猪》2021,(3)
为比较托佩克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的性能,确定适宜上市体重,分别测定了110~150kg体重阶段托佩克三元猪的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结果显示:(1)胴体性状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胴体重、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头重、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增加趋势。130 kg瘦肉率最高,140 kg脂肪率达最高,但这两种性状在各阶段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130 kg时眼肌面积增加较多(P0.05)。140kg时平均背膘厚显著增加(P0.05)。(2)肉质性状中,120 kg的失水率显著低于130 kg(P0.05),而其肌内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3)相关性分析中,屠宰率、体斜长、胴体长、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与胴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屠宰率与体斜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与胴体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瘦肉率与脂肪率、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脂肪率与平均背膘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腿臀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黄度b*、失水率与p H1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亮度L*、红度a*、黄度b*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嫩度与p H1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 H24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肌内蛋白质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托佩克三元猪120 kg肉质性能较好,130 kg胴体性能较好,若考虑肉质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20 kg,若考虑胴体性能推荐适宜上市的体重为130 kg。  相似文献   

2.
《养猪》2020,(5)
为了分析和比较宁乡猪不同杂交组合猪的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试验随机选择达上市体重的皮特兰×宁乡猪(皮宁)7头和皮特兰×(巴克夏猪×宁乡猪)(皮巴宁)4头进行屠宰,测定了眼肌面积、瘦肉率、肌内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项胴体及肉质性状指标,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表明,胴体重、屠宰率、3点平均背膘厚、瘦肉率、肥膘率、十七烷酸、α-亚麻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等8项指标组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皮宁组合和皮巴宁组合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高温环境饲养产生轻度PSE肉与正常肉的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差异。对体重110~12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屠宰,比较胴体重为80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6头)和85 kg(轻度PSE肉6头,正常肉7头)的屠宰性能、理化与感官特性。结果表明:在胴体重为80~85 kg范围内,随胴体重升高,猪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有所增加(P0.05),正常肉剪切力和弹性随胴体重升高明显上升(P0.05),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随胴体重升高下降显著(P0.05),失水率和剪切力有所升高(P0.05),水分含量随胴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P0.05)。同一胴体重下,轻度PSE肉的猪背膘厚明显比正常猪低(P0.05),眼肌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轻度PSE肉的失水率、水分和剪切力明显高于正常肉(P0.05),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85 kg胴体重的轻度PSE肉的肌内脂肪和弹性比正常肉低(P0.05)。研究表明:在高温饲养条件下,正常肉的猪背膘厚和肌内脂肪比轻度PSE肉的高,剪切力和失水率比轻度PSE肉的低。在80~85 kg胴体重中,轻度PSE肉随体重的增大肉品质下降,正常肉的肉品质随体重升高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择屠宰体重100 kg、110 kg和120 kg左右的枣庄黑盖猪31头,依据体重分成3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屠宰及胴体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了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的部分胴体和肉质性状有显著影响。随着屠宰体重增加,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显著增加(P0.05),游离水分显著降低(P0.05)。背膘厚、板油与肾脏重、皮肥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肌纤维直径和剪切力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瘦肉率、滴水损失和失水率表现出随屠宰体重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他指标变化趋势均不明显。文章为枣庄黑盖猪胴体和肉质性能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确定其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江泉黑猪的产肉和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00 kg左右的江泉黑猪阉公猪、母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各10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屠宰和肉品质测定。对两种猪胴体指标(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背膘厚等)、肉质的物理指标(pH、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等)、常规化学指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水分、灰分含量等)及江泉黑猪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江泉黑猪胴体瘦肉率较低,眼肌面积降低了30%左右(P<0.05),而胴体背膘厚较高(P<0.05)。江泉黑猪在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失水率、烹饪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P<0.05),其中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烹饪损失分别降低了约4.0%、3.1%和2.7%,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约150.0%。由此可见,江泉黑猪在瘦肉产量上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在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大理石纹等肉质指标上明显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16%和2.90%。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巴沙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pH1、肌苷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并构建了宰前活重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胴体性状优良、肌肉保水力强、肉质鲜美,可通过宰前活重快速估测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大大节省屠宰测定成本。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二羟基丙酮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组成和肉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00%添加组料重比降低0.26(P0.05),2.00%添加组比料重比降低0.18(P0.05),平均日耗料量分别降低0.39和0.26 kg(P0.05);平均日增质量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添加组屠宰率提高4.04%(P0.05),2.00%添加组与对照组的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4.00%添加组瘦肉率提高5.41%(P0.05),眼肌面积提高2.67 cm2(P0.05);2.00%添加组对肥育猪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影响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添加组脂肪率降低4.83%(P0.05),平均背膘厚降低7.8 mm(P0.05),2.00%添加组脂肪率降低1.88%(P0.05),平均背膘厚降低6.9 mm(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可显著降低肥育猪45 min p H(P0.05),试验组肌内脂肪含量分别降低45.60%和22.50%(P0.05)。此外,试验组对肥育猪系水率、肉色、嫩度、24 h后p H、肌内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选择江苏龙山亲和农牧有限公司4头长约二元杂交猪和6头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屠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猪平均膘厚比二元杂交猪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和板油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脂肪比例、胴体长和瘦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瘦肉率与各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瘦肉率与眼肌面积、胴体重、屠宰率呈强正相关,而与脂肪比例呈强负相关。利用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屠宰率分别建立了对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方程,其中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9417;平均膘厚、屠宰率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8540。  相似文献   

9.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以长×荣杂交猪为对象,研究营养水平和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演变规律的影响。设高低两个营养水平,分别于20kg、35kg、50kg、80kg、100kg进行屠宰试验,测定了公母猪肌肉水分、肌间脂肪、失水率、肉色、肌纤维面积、胶原蛋白、次黄嘌呤随体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证明,20~50kg阶段,高低水平组间水分、失水率、肌间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50~100kg阶段出现分化,到100kg屠宰时,高低水平组水分、失水率差异显著(P<0.05);肌间脂肪差异极显著(P<0.01);肌纤维面积生长规律呈“s”型,35~50kg时生长速度最大,50~80kg下降,80~100kg又上升;胶原蛋白、次黄嘌呤随体重增加而升高,到80kg时含量趋于稳定,高低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期高低水平间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对肌间脂肪和失水率影响较大,100kg时,失水率公母间差异极显著(P<0.01),肌间脂肪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测定杜长蒲猪和杜大蒲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杜长蒲猪和杜大蒲猪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35~100 k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810.28 g和836.47 g,料重比分别为2.70和2.715。杜大蒲猪和长大蒲猪胴体性能差异显著:杜长蒲猪的屠宰率、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较高,分别比杜大蒲猪提高4.67%(P〈0.01)、24.22%(P〈0.05)和10.95%(P〈0.05);杜大蒲猪的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和皮脂率较高,分别比杜长蒲猪提高4.92%(P〈0.01)、3.10%(P〈0.05)和15.26%(P〈0.05)。杜大蒲猪失水率和滴水损失都较低,即肌肉持水力较高,分别比杜长蒲猪降低40%和46.11%(P〈0.05);杜大蒲猪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都较高,比杜长蒲猪分别提高15.13%和31.97%,差异不显著。背最长肌谷氨酸和棕榈酸含量以杜长蒲猪较高,比杜大蒲猪提高8.15%(P〈0.05)和2.65%(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长育肥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荣杂交猪为对象 ,研究营养水平和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演变规律的影响。设高低两个营养水平 ,分别为 2 0、35、5 0、80、10 0kg进行屠宰试验 ,测定了公母猪肌肉水分、肌间脂肪、失水率、肉色、肌纤维面积、胶原蛋白、次黄嘌呤随体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证明 ,2 0~5 0kg阶段 ,高低水平组间水分、失水率、肌间脂肪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5 0~ 10 0kg阶段出现分化 ,到 10 0kg屠宰时 ,高低水平组水分、失水率差异显著 (P <0 .0 5 ) ;肌间脂肪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肌纤维面积生长规律呈“S”型 ,35~ 5 0kg时生长速度最大 ,5 0~ 80kg时下降 ,80~ 10 0kg又上升 ;胶原蛋白、次黄嘌呤随体重增加而升高 ,到 80kg时含量趋于稳定 ,高低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 >0 .0 5 ) ;全期高低水平间肉色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性别对肌间内脂肪和失水率影响较大 ,10 0kg时 ,失水率公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肌间脂肪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养猪》2017,(4)
对14头里岔黑猪进行了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屠宰率、3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肋骨数、瘦肉率、失水率、a*、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72.99%、3.32 cm、28.68 cm~2、14.93对、53.86%、20.14%、5.16、2.58 kgf和2.84%。3点平均背膘厚与肋骨数、瘦肉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失水率与滴水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嫩度与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选用10kg左右的长荣二杂猪40头,随机分成中草药散剂组、水提制剂组、醇-水制剂组、抗生素组和对照共5个组,进行不同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对猪肉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能明显改善育肥猪胴体特性和肉品质。醇-水制剂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背膘厚度20.35(P<0 05);眼肌面积:中草药各制剂组较对照组和抗生素组都有所增加,抗生素组最低;与散剂组和对照组比较,中草药水提制剂显著提高瘦肉率6.40%和6.45%(p<0.05);醇-水制剂显著提高6.68%和6.73%(P<0.05);抗生素较之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比较,醇-水制剂组降低失水率分别为12.02%、16.44%;提高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7.93%和19.51%。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9,(5)
通过测定定远猪屠宰胴体性状及肉品质,以期为定远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10月龄定远猪12头进行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及肉质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定远猪平均体重达89.69 kg,背膘厚3.74 cm,屠宰率达76.29%,瘦肉率为48.47%,腿臀比为29.12%,肉色评分为3.33,大理石纹评分3.29,眼肌面积为26.09 cm2,失水率为20.94%,肌内脂肪含量为4.87%,拿破率为74.36%。宰后45 min pH为6.16,24 h时降为5.56。定远猪屠体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变异系数较大。综上表明,定远猪屠宰率较高,肉质好,但肌内脂肪含量及背膘厚变异系数较高,可在后期保种过程中适当进行选育,提高定远猪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重组瘦蛋白进行饲养试验,研究其对猪胴体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重组瘦蛋白可显著提高猪肉的瘦肉率、眼肌面积,降低脂肪率、背膘厚和板油重(P<0.05),而对活体重、胴体重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0.05).腹腔注射0.5,1.0 mg/kg重组瘦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胴体瘦肉率提高6.70%和7.30%(P<0.05);脂肪率降低16.00%和18.75%(P<0.05);背膘厚降低18.14%和23.01%(P<0.05);眼肌面积提高16.83%和18.83%(P<0.05);板油重降低22.95%和24.59%(P<0.05).而注射0.1 mg/kg重组瘦蛋白对猪胴体组成无明显影响(P>0.05).腹腔注射重组瘦蛋白不影响猪内脏器官重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无机硒和有机硒对育肥猪胴体性状、肌肉品质和组织硒沉积的影响。将180头70 kg左右的三元杂交(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试验进行42d。对照组为基础日粮,不添加硒制剂;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日粮中硒的最终浓度分别为0.50 mg/kg。试验结果表明:(1)无机硒能够极显著提高血清和肌肉中硒含量(P0.01),显著提高肝脏中硒含量(P0.05),肾脏中硒含量也有所提高(P0.05);有机硒能够极显著提高血清、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硒含量(P0.01)。与无机硒相比,有机硒对血清、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硒含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P0.01)。(2)无机硒对育肥猪的瘦肉率、屠宰率、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没有显著影响;有机硒育肥猪的瘦肉率、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背标厚度有降低的趋势,但除了眼肌面积增加趋势显著以外,对瘦肉率、屠宰率和背标厚度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3)无机硒能显著提高育肥猪肌内脂肪含量(P0.05),对肉色、p H值和滴水损失影响不显著(P0.05);有机硒显著提高了肉色评分和肌内脂肪值(P0.05),极显著降低了滴水损失(P0.01),对肌肉p H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无机硒相比,有机硒显著提高了肉色评分和肌内脂肪值(P0.05),极显著降低了滴水损失(P0.01),对肌肉p H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研究设计了铁骨猪×铁骨猪(铁骨)、巴克夏猪×铁骨猪(巴铁)、杜洛克猪×铁骨猪(杜铁)等3个品种组合,并通过胴体、肉质共计54项指标测定来比较它们的优劣,旨在测定铁骨猪和巴克夏、杜洛克的杂交性能,筛选出较为理想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瘦肉率、6~7肋间皮厚、眼肌面积、剪切力、油酸、亚油酸等13个指标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其中杜铁、巴铁的瘦肉率极显著高于铁骨猪(P0.01),巴铁的剪切力显著低于铁骨猪和杜铁猪(P0.05),铁骨猪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巴铁和杜铁(P0.05)。所有试验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胴体性能和肉品质。  相似文献   

20.
新美系猪不同体重屠体性能和部分肉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不同屠宰体重的(110kg、120kg、130kg、140kg)新美系大约克夏(20头)、长白(28头)和杜洛克(32头)猪,测定屠体性能和背最长肌理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猪在胴体性能方面,随着屠体重的增加,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呈上升趋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腿臀比随体重增加呈下降趋势,杜洛克猪的腿臀比高于大约克夏、长白猪,差异显著(P<0.05)。在理化指标方面,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的失水率、L*值及剪切力比大约克夏、长白猪低,差异显著(P<0.05),表明杜洛克猪肉具有良好的系水力、肌肉色泽和嫩度。同一品种不同屠宰体重比较,大约克夏猪在140kg比130kg屠宰时眼肌面积大1.15cm2,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110kg屠宰时眼肌面积,且差异极显著(P<0.01);140kg的背膘比110kg时厚6.04mm,差异极显著(P<0.01),但140kg时的失水率、L*值、剪切力最低(6.45%、37.50、4.42kg)。长白猪在140kg时的背膘厚显著大于130kg,但眼肌面积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30kg时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10.21%、38.96、4.39kg)最小,但与140kg时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猪在110~140kg各体重段的背膘厚差异不显著(P>0.05),140kg时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110kg时,而140kg的失水率、L*值和剪切力最低(6.42%、36.50、4.32kg)。从屠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方面综合考虑,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猪在140kg左右屠宰,而长白猪在130~140kg之间屠宰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