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麻鸭肝脏内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应用16S rDNA基因测序法检测,结果显示与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TCDC-AB0715有99%相似性,此分离株为鲍氏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痢特灵等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利用编码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gapC基因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建立PCR方法鉴定与奶牛乳房炎相关的链球菌。根据已有gapC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分离自患乳房炎奶牛乳样的10株革兰阳性球菌、10株革兰阳性杆菌、10株革兰阴性杆菌作为待检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在10株革兰阳性球菌中,有8株球菌可以扩增出约1011bp的目的条带,而其他2株革兰阳性球菌及20株杆菌均无相应PCR产物出现。通过传统的生化鉴定与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证实,能扩出gapC基因的8株革兰阳性球菌分别为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牛链球菌(S.bovis)与猪链球菌(S.suis)。说明基于gapC基因的PCR方法,用于鉴定奶牛乳房炎相关链球菌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奶牛子宫内膜炎和隐性乳房炎之间的相关性,在宁夏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根据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标准)选择子宫内膜炎患牛111头,用兰州隐性乳房炎检测法检测(LMT)乳样,其中82.5%的病牛同时患有隐性乳房炎,然后进行了子宫样和乳样的采集,并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结合高智能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 2 Campact),确定引起宁夏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有18种110株,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有23种107株,其中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克氏库克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杆菌、乳房链球菌、产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产酸克雷伯菌、副溶血弧菌、克雷伯氏菌可以同时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和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地区部分奶牛场共分离奶牛乳腺炎病原菌120株,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发现引起四川成都、绵阳和眉山奶牛乳腺炎以细菌混合感染为主,主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胞菌属、鲁氏不动杆菌、吉氏库特氏菌和芽孢杆菌属。其中,葡萄球菌的感染最为普遍,检出率最高(33株,27.50%);其次为大肠杆菌(17株,14.17%)、单胞菌属(12株,10%)、鲁氏不动杆菌(11株,9.17%)、吉氏库特氏菌(9株,7.50%)和芽孢杆菌属(9株,7.50%);再次为巨型球菌(6株,5%)、阴沟肠杆菌(6株,5.00%)、产吲哚金黄杆菌(6株,5.00%)和链球菌属(4株,3.33%);最低的是棒杆菌属(3株,2.50%)、粪肠球菌(2株,1.67%)、弗氏志贺菌(1株,0.83%)和普通变形杆菌(1株,0.83%)。本研究为防治奶牛乳腺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猪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新饲用乳杆菌,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了测序,该段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HQ641209。将该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在线BLAST比对并与其他乳杆菌属菌株的16S rDNA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菌16S rDNA序列与NCBI公布的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AB295648)的同源性为99.7%,因此该菌鉴定为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将其命名为"Lactobacillus johnsonii Sun001"。经测试,该菌株对E.coli K88、K99菌株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pH为2.5的模拟胃液中处理3 h存活率为68.8%,在0.3%胆盐浓度的模拟肠液中处理3 h存活率为21.4%。  相似文献   

6.
停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停乳链球菌表面蛋白MIG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的方法从临床分离的停乳链球菌内蒙分离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MIG基因,得到一条1900bp的片段。将其连入PMD-19T载体中,经酶切,PCR及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经DNA测序分析,证实与GenBank中停乳链球菌MIG基因(AF354651)序列同源性为95%,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南宁周边地区大型养殖场现阶段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组成及药敏情况,试验对南宁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多次采集到的奶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分离得到7种共73株细菌,其中包含无乳链球菌12株(16.43%)、停乳链球菌7株(9.58%)、乳房链球菌3株(4.11%)、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19.17%)、大肠杆菌34株(46.57%)、变形杆菌2株(2.74%)、黏质沙雷杆菌1株(1.37%);分离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说明南宁地区现阶段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种类的变化不大,但病原菌组成呈现非典型化,且病原菌对常用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春夏季临床型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情况,对兰州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试验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对110份乳样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并用16S rDNA手段进行鉴定,对鉴定出的主要病原菌通过K-B纸片药敏试验进行耐药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35.5%)、金黄色葡萄球菌(16.1%)、无乳链球菌(14.0%)、停乳链球菌(7.5%)、乳房链球菌(3.2%)。耐药检测结果表明,5种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表现出高度耐药,对链霉素、红霉素表现为中度耐药,对庆大霉素、四环素表现为轻度耐药,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表现为敏感。本试验旨在为该牛场控制和治疗乳房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对从衡水市某奶牛场采集的20份临床型乳房炎牛的乳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20份乳样中共分离到9种162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35.8%)、大肠杆菌58株(35.8%)、表皮葡萄球菌10株(6.2%)、腐生葡萄球菌6株(3.7%)、乳房链球菌10株(6.2%)、无乳链球菌8株(4.9%)、停乳链球菌10株(6.2%)、克雷伯杆菌1株(0.6%)、变形杆菌1株(0.6%);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要病原菌,其次是链球菌,占总菌数的98.8%(160/162);主要病原菌对硫酸头孢喹诺注射液(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中药复方黄连乳腺炎注射液(中剂量组)、林可霉素、头孢曲松钠、新霉素等5种药物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6):174-178
从奶牛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株细菌,经过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定为芽孢杆菌属;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同源性分析结果,证实分离得到的Y4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与GenBank上的枯草芽孢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6%。对此菌株进行抑菌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该研究为将来研制益生菌制剂防治奶牛生殖道疾病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不同地区乳房炎和非乳房炎牛奶中主要病原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3个地区35个牧场的985份非乳房炎奶样和284份乳房炎奶样进行常见病原菌分离鉴定,以期了解山东地区牛奶中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采用常规方法与生化鉴定、PCR技术对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利用系统进化群试验对大肠杆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获得金黄色葡萄球菌150株(11.82%),大肠杆菌248株(19.54%),无乳链球菌35株(2.76%),停乳链球菌18株(1.42%),乳房链球菌49株(3.86%);乳房炎样品细菌检出率(51.41%)明显高于非乳房炎样品(35.94%)(P<0.01);(2)青岛地区样品检出率(67.91%),高于其他地区(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岛检出率(50.0%)最高,大肠杆菌在东营的检出率(40.0%)最高;乳房链球菌在日照的检出率(31.25%)最高,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在各地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3)6月份样品中细菌检出率(67.91%)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采样时间(P<0.01);(4)248株大肠杆菌中,共生群A群213株(85.89%),致病群35株(14.11%),乳房炎样品致病群检出率(22.39%);明显高于非乳房炎样品(11.05%)(P=0.023)。表明山东省牛奶中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炎样品细菌和致病群检出率均高于非乳房炎样品,不同地区致病菌检出率存在差异,且夏季最高,秋冬季节低。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对成都、兰州、郑州、济南、哈尔滨、南昌六个城市 10 5个个体奶牛场所做的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采集各种类型乳房炎奶样 2 80头份 (340个乳室 ) ,经细菌分离鉴定共分得12种 316株菌 ,牛只和乳室出菌率分别为 84 .2 9%和 80 %。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 7种180株 ,主要为停乳链球菌 (37.78% )、大肠杆菌 (2 4 .4 4% )、无乳链球菌 (15 .5 6 %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33% )、绿脓杆菌 (4.4 4% )、克雷伯氏菌 (2 .2 2 % )、变形杆菌 (2 .2 2 % ) ,不同地区的牛场细菌分布有所不同。同时采集桶奶样 15 2份 ,其中 119份检出各种细菌 ,出菌率为 78.2 8% ,经细菌分离鉴定分得 7种 14 0株 ,其中与乳房炎有密切关系的病原菌 4种 35株 ,主要为停乳链球菌(6 8.5 7% )、大肠杆菌 (17.14 % )、乳房链球菌 (11.4 3% )、无乳链球菌 (2 .86 % )。该项细菌学调查初步明确了我国个体奶牛场细菌学分布状况 ,为个体牛场进一步综合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患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奶或子宫黏液中分离菌株,鉴定后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105株、表皮葡萄球菌20株、大肠埃希氏菌20株、链球菌38株(其中停乳链球菌8株,无乳链球菌30株)和牛源多杀巴氏杆菌5株,在体外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按照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了杀菌试验。结果表明,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抑杀效果,对链球菌(包括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和牛源多杀巴氏杆菌具有一定的抑杀效果,对大肠杆菌作用较差;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都有一定量的耐药菌株产生,而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菌株同样具有良好抑杀效果。  相似文献   

14.
停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其引发的奶牛乳房炎占总发病率的10%~50%。由于该菌具有传染性病原体和环境性病原体的双重特性,因此,该菌在奶牛乳房炎感染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牛源停乳链球菌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的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技术、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基因芯片、环介导恒温扩增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牛源停乳链球菌致病性及致病机制与毒力基因相关,如黏附性基因、酶相关基因、生物膜相关基因等。停乳链球菌对常见的抗菌药耐药严重,且出现多重耐药性,耐药机制主要是停乳链球菌携带耐药基因所致。停乳链球菌疫苗有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蛋白疫苗等,但仍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对牛源停乳链球菌分离鉴定技术、致病性及致病机制、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疫苗研发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控停乳链球菌引起的乳房炎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牦牛乳理化指标和乳房炎主要病原菌,采集牦牛乳样品100份,开展乳理化指标和主要病原菌检测。采用CMT法筛选隐性乳房炎病例,针对筛选出隐性乳房炎阳性乳样20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11种52株细菌,通过鉴定,其中包含4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停乳链球菌,2株乳房链球菌,1株粪链球菌,8株无乳链球菌,6株大肠埃希菌,4株真菌。乳房炎63.5%的病例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结果证实,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导致林周县牦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从鸭肝脏中分离1株革兰阴性球杆样细菌进行研究,利用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通过16S rRNA基因分析及序列比对明确其种类来源及亲缘关系;以2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仅对丁胺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其余18种药物全部耐药;利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该菌与沃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的相似度为99%,根据表型形状和种系发生结果证实该菌为沃氏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7.
用加州乳房炎实验(CMT)检测烟台市某场牛群隐性乳房炎69头,137个乳区的奶样,细菌分离结果表明,头细菌检出率为75%;乳区细菌检出率为69%,从其中分离鉴定出链球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溶血性表皮葡萄球菌6株。另外还有大量的非溶血性表皮葡萄球菌和环境性致病菌如蜡样芽胞杆菌等,其中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引起该场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通过LMT法、乳汁pH检验法和体细胞直接计数等方法相结合,对冀东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8个奶牛养殖户选取的1 021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60.63%(619/1021),乳房炎阳性乳样品中细菌分离率达88.21%(546/619)。从543头隐性乳房炎患牛的阳性乳区乳样中分得细菌共4类14种菌82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占43.90%;链球菌33株,占40.24%;肠杆菌类8株,占9.76%;棒状杆菌5株,占6.10%。冀东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9.
对辽宁抚顺某奶牛养殖场中1例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病例进行病原菌分离及生化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在2个患病乳区的乳样中共筛查到5株大肠杆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腐生葡萄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无乳链球菌、1株停乳链球菌及1株乳房炎链球菌.该结果可为该厂奶牛乳房炎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调查河北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河北地区19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触酶试验、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常见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显示,在检测的1 819份乳区乳样中,隐性乳房炎样本量为266份,阳性率为15%;在隐性乳房炎样本中,95份检出CNS,检出率为36%;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棒状杆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6%、6%、6%、5%和3%;CNS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87%,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的耐药率分别为33%、29%和2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7%。结果表明,引起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CNS,其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也具有较高耐药性,其中部分菌株呈现万古霉素耐药性。本试验为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中隐性乳房炎的针对性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持,对牛乳房炎防控及牧场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