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2013年下半年,福建某免疫接种过猪伪狂犬病疫苗(Bartha)的规模化猪场大批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新生仔猪发生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疑似为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发病症状,为确定发病原因,从该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仔猪脑、肝脏和肺脏中分离到一株未知病毒,PCR检测及测序比对鉴定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NP株。用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病毒的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9.13/0.1mL,动物攻毒试验出现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试验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毒株,为研究福建省猪群伪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猪伪狂犬病病毒新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抗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11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的规模化猪场发生了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现象,为确定其是否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引发,我们利用PCR方法从死亡的新生仔猪脑组织中扩增PRV的gE基因,发现被检猪场均存在PRV野毒感染。g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5个省14个猪场的病料中扩增的gE基因高度同源,与以往发表的相关序列比对显示,这些分离株均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病料接种Vero细胞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将命名为PRV HeN1分离株接种小鼠能够引起瘙痒、死亡等伪狂犬病症状,并且对小鼠的LD50(102.37TCID50)显著低于经典强毒PRV双城株(103.83TCID50)。此外,中和试验结果显示,PRV Bartha k61活疫苗免疫猪仅能诱导对HeN1分离株低水平的中和抗体,而HeN1分离株能够诱导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并具有更强的交叉中和能力。根据本实验结果推测,近期各猪场流行的PRV可能存在一定的抗原变异。  相似文献   

3.
采集浙江某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脾脏等组织病料,经PCR检测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感染,用BHK-21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结果显示该病毒能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第4代病毒液毒价达107.0 TCID50/mL;PCR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PRV,并将其命名为PRV ZJ株。将第4代病毒液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2 kg左右家兔,免疫后28 d采血并攻毒,测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血清中和指数为13490,保护率为100%。本试验结果表明PRV ZJ株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开展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5,(11):1727-1734
本实验室2014年从福建省龙岩市某规模化猪场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命名为PRV Fujian-LY株。为了研究Fujian-LY株对免疫仔猪的致病性,将8头20龄的PRV抗原、gE抗体均为阴性,gB抗体均为阳性仔猪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每组3头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和滴鼻接种Fujian-LY株,第3组2头仔猪做阴性对照。试验仔猪接种病毒24h后体温均开始升高,随着病程发展,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滴鼻接种组仔猪发病明显快于肌肉注射组,所有攻毒仔猪虽均有发病但未出现死亡。通过病理剖检、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易感动物感染试验及gE抗体ELISA检测证实Fujian-LY株人工攻毒试验成功。gE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攻毒仔猪攻毒后7dPRV gE抗体开始阳转。对发病仔猪剖检可见,脑积液明显增多,脑膜血管充血,并伴有出血等典型的伪狂犬病病理变化。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发病仔猪脑实质中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包围"血管套"现象,其他主要脏器也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RV Fujian-LY株为伪狂犬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TJM-F92株)的临床免疫效果,分别选择PRRS阴性猪场、PRRS免疫阳性猪场和PRRS野毒感染猪场进行免疫接种研究,接种剂量分别为1头份和2头份,接种后观察猪群临床症状,监测抗体水平并抽取部分仔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RRS阴性猪场和PRRS免疫阳性猪场接种TJM-F92株疫苗后,仔猪保育阶段成活率、育肥阶段成活率、出栏率及母猪窝产健活仔数与未免疫猪比较无明显差异,仔猪免疫后第28天攻毒保护率均为80%。PRRS野毒感染猪场接种疫苗后仔猪保育阶段成活率、育肥阶段成活率、出栏率及母猪窝产健活仔数均明显提高。说明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TJM-F92株)具有较好的临床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FJFQ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某猪场分离到 1 株病毒,其在PK 15细胞上的毒价为 106.5 TCID50/mL,该病毒能被猪瘟病毒高免血清所中和(效价为1∶8)。通过 RT -PCR 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其与几株已发表毒株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9%~87.9%,77.7%~86.6%,与Alfort 株同属于基因二群。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毒作强攻进行免疫保护相关实验,结果免疫组猪在攻毒前及攻毒后扁桃体 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猪扁桃体HCFA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用分离株免疫本动物后再攻石门毒, 2 头试验猪中 1 头死亡,1头出现临床症状。初步说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猪瘟病毒(命名为CSFV- FJFQ株),可能是一株低毒力毒株,且其免疫原性不好。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20,(1):90-97
河北省某猪场猪群已免疫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gE基因缺失苗,但仍发生了伪狂犬病疫情。本研究经PCR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病毒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从疑似PR病料中分离鉴定了1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并对该病毒进行gE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毒gE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由1 740 bp组成,编码580个氨基酸。该病毒gE基因与23株PRV参考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9.9%和95.3%~99.7%,与HLJMDJ2013、HeBLP2014、AHSZ-16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均为99.9%。与2012年以来分离的变异株(Fa株除外)的gE基因存在相同的独特分子变异特征。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与其他亚洲毒株同属第1群。动物试验表明该株病毒对兔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攻毒组兔全部发生死亡,并能引起兔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神经症状。本研究为河北省生猪健康养殖与疾病防疫提供了数据基础和警示预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24-1329
通过查明辽宁省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的传染来源及其病原变异情况,为建立有针对性的诊断与防制方法提供基础依据。采集辽宁某猪场疑似伪狂犬病病死仔猪的脑组织病料,应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分离培养,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聚合酶链反应、病毒TCID50测定和动物试验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确认从辽宁省成功分离到1株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暂命名为PRVLN/1301株。应用猪伪狂犬病毒(PRV)标准株设计引物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gE和TK基因PCR扩增、T-A克隆、测序,成功扩增克隆出猪伪狂犬病病毒辽宁株PRVLN1301的主要毒力基因gE和TK基因序列。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PRVgE基因存在第995位点由C-A的突变、第999位点由T-G的突变,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存在1个氨基酸L-Q位点的变化,即由亮氨酸变为谷氨酰胺,TK基因没有变异和缺失。说明该毒株与其他地区毒株为同一来源,但存在部分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从临床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的脑组织病料中,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证实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感染,采用无PCV1污染的猪肾细胞系(PK-15)分离培养,经蚀斑克隆纯化,培育1株细胞培养适应毒,命名为PRV-JF株。该分离株经细胞培养传代,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随代次显著增加,第24代毒价达10^8.5 TCID50/mL。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病毒感染细胞可被已知PRV阳性血清中和。电镜负染观察到病毒粒子呈椭圆或圆形外观,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约110nm~150nm,有囊膜的成熟病毒粒子直径约150nm~180nm。PCR鉴定该毒株含有gE基因,其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7株PRV同源性为97.7%~100%。用不同剂量病毒培养物接种家兔于24h~72h内全部死亡。研究表明,PRV-JF分离株对易感动物具有高致病性,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免疫与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江苏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特点,本研究从2013年采自江苏省宿迁市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纯化了一株PRV病毒,对其进行了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并进一步在Vero细胞上测定该分离株的病毒滴度TCID50和一步生长曲线,扩增其gB、gC、gD和gE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及分子遗传进化分析,并将该分离株分别接种新西兰白兔和15日龄仔猪研究其致病性。结果显示,该病毒为一株PRV,命名为PRV JSSQ2013株,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10^7.8 TCID50/ml;生长曲线测定显示在感染20h后病毒滴度即达到最高,为10^8.6 TCID50/ml。与我国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序列相比,PRV JSSQ2013株的gB、gC、gD和g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9.6%、99.5~99.6%、99.5~99.6%和98.7~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9.0%、99.5~99.7%、99.0~99.2%和98.1~99.3%,均高于其与经典毒株(Ea、Fa和SC株)和欧美毒株(Becker、Kaplan、Bartha、Kolchis和NIA3)的同源性;基于gB、gC、gD和gE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PRV JSSQ2013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属同一分支。该病毒接种新西兰白兔后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如厌食、兴奋、啃咬或用爪挠接种部位等典型症状,且在48h内全部死亡;接种仔猪后第1天开始出现典型的PR症状,第5天全部死亡。以上结果证实,从江苏省宿迁市采集的疑似PRV感染病料中分离到一株强毒力的PRV变异株。本研究为了解江苏PRV分子流行特征、丰富我国PRV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及新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能用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疫苗研发的流行毒株,收集PEDV阳性病料,以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外源病毒检测、病毒培养特性研究、仔猪毒力试验及免疫效力试验等。9份PEDV阳性病料共分离到3株病毒,分别命名为PEDV-SC12、PEDV-JS12、PEDV-JX12。其中PEDV-SC12株存在支原体污染;PEDV-JS12株与PEDV-JX12株均能被PEDV特异性阳性血清中和;PEDV-JS12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但适应细胞45代以后病毒培养效价仍然偏低;PEDV-JX12滴度能维持在106.0 TCID50/mL以上。PEDV-JX12株毒力试验显示,该分离株能够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出腹泻病例,并能从发病动物体内检测到感染的病毒。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显示,以PEDV-JX12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母猪,对所产仔猪攻毒后免疫组6.25%(1/16)发病,对照组100%(8/8)发病。说明PEDV-JX12株能够适应细胞培养,免疫接种母猪能给仔猪提供有效保护,可以用于PEDV流行毒株的疫苗研发。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以来,由新型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伪狂犬病(PR)在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范围发生,在河南省发病猪场分离到1株PRV,命名为HN2012。该病毒在BHK-21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将HN2012以10~5 TCID50的剂量感染成年家兔,接种兔在36h内全部死亡,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表明,HN2012与其他毒株同源性为94.82%~99.83%。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RV gE进化方向分为国内分离毒株和国外分离毒株两支,中国分支明显划分为2012年前分离毒株亚群和2012年后分离毒株亚群。这些结果对于我国PR的预防和疫苗株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株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化的情况,本试验对广东佛山疑似暴发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脑、肺脏、扁桃体、肝脏、脾脏)进行了PCR鉴定,初步鉴定为PRV毒株后,将阳性病料接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毒株传代培养,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及小鼠感染试验,证实该病毒为PRV,并命名为PRV FS-2015株;并对该毒株进行细胞病变观察、病毒TCID50测定、毒株gC和TK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RV FS-2015株TCID50为10-7.5/0.1mL。PRV FS-2015株的gC和TK基因序列与国内外PRV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8%~100.0%和99.4%~10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RV FS-2015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的PRV变异株GY、ZJ01、HB1201、HN1201、JS2012、BJ/YT和BP属于同一分支,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更近;但与PRV经典株Kaplan、Becker、NIA3、Kolchis、Bartha、Yangsan、Min-A、SS和SL株的同源性较低,基因变异较大,表明PRV FS-2015毒株属于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株。本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和疫苗株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快速、便捷运用普通PCR对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野毒株进行检测,试验选取PRV g B、g E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索最优水平组合的PCR体系,建立鉴别检测PRV野毒株的普通PCR方法,并验证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稳定性以及对临床样品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PCR体系的最优水平组合为Taq Mix 8μL,g B、g E引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2μmol/L和0.2μmol/L。建立的普通PCR检测体系仅对PRV野毒株呈双阳性,对疫苗株g B基因呈单阳性,检测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大肠杆菌等均显示阴性;敏感度介于1×103~1×104TCID50/m L病毒效价之间;重复性与稳定性良好;检测20份广东地区猪场临床疑似样品,疫苗毒株阳性率为25%,野毒株阳性率为10%,g B、g E单项PCR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说明试验优化建立的普通PCR方法能对PRV野毒株进行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从广东四会某猪场分离到一株疑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病毒,病毒在猪肾细胞上出现细胞变圆、拉网、融合等典型病变,并具有细胞泛嗜性特点。在MDCK细胞上测得其TCID50值为10-8/0.1mL,能被伪狂犬病病毒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将0.1mL病毒液接种小鼠后发生奇痒并麻痹致死,接种猪3天后发病,7天死亡,从攻毒病死猪的脑组织病理切片上观察到典型的病毒性脑膜脑炎及血管套现象。通过PCR扩增到PRVgD基因,由此进一步证明所分离病毒为猪伪狂犬病毒,并命名为GDSH株。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设计一对扩增PRVgE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可以区分PRV野毒株与疫苗株的PCR诊断方法。以此方法对病毒的细胞培养液进行检测,结果证实所分毒株为PRV野毒株,经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收录的其它PRVgE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所测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它PRV毒株的同源性介于98.3%~99.9%之间,其中与PRVEa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为99.9%。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北京市周边郊区某猪场发病仔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伪狂犬病病毒,试验采用细胞培养、空斑纯化、PCR鉴定、动物感染试验、电镜观察的方法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家兔接种病毒后可引起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继而死亡;PK-15细胞接种病毒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毒价为1×108TCID50/m L;电镜观察可见圆形、有囊膜、直径为150~180 nm大小的病毒颗粒;PCR反应可扩增出特异性长为1 783 bp的DNA片段。说明该分离株为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  相似文献   

17.
河南平顶山某猪场母猪出现较严重的流产和产死胎现象,且50日龄~70日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伪狂犬病。为排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应用ELISA方法检测发病保育猪及母猪血清的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gE抗体,并对发病仔猪病料进行了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瘟病毒(CSF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抗体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仔猪病料中PRV核酸阳性,PRRSV和CSFV核酸阴性。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猪场发生的是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全国范围内中大型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情况,在2012年—2013年,应用PCR方法及gE-ELISA试剂盒对采集自17个省126个集团或猪场的164份病料、2 212份血清进行猪伪狂犬病(PR)病原及血清野毒gE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病料样品中,PRV野毒阳性率为34.1%,PRV野毒阳性猪场占检测猪场总数的38.6%;血清样品中,PRV野毒抗体阳性猪场48个,猪场阳性率为38.1%,总样品阳性率为14.96%;2013年的感染率比2012年的高,且冬、夏两季PRV野毒阳性率较高;保育猪的PRV野毒阳性率最高,为22.34%,种母猪群PRV野毒阳性率为14.32%;华东地区PRV阳性比例最高,南方地区的PRV野毒阳性率高于北方地区。通过本次调查,说明PRV在我国的猪场依然普遍存在,对猪场进行PR的控制和净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02-907
为了解山东省使用Bartha-K61疫苗免疫猪场猪伪狂犬病(PR)流行的原因,本研究对2013和2014年采自山东省免疫猪场的PR疑似病料进行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毒株的毒力基因gE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2株PRV,TCID50介于10~(-7.1)/0.1mL与10~(-9.5)/0.1mL之间。12株PRV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100.0%和99.7%~100.0%;与亚洲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欧美毒株。gE基因的氨基酸进化树分析表明,包括本研究分离的12株PRV在内的所有42株亚洲毒株属于GⅠ型,所有欧美毒株属于GⅡ型。这2个基因型之间分别在第58,105,148,178,180,214,215,470,500,505,518,522,569位氨基酸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PRV欧美毒株与亚洲毒株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诊山东省利津县某猪场发生的疫情是否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致,试验利用BHK-21传代细胞对疑似猪伪狂犬病死亡猪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动物试验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接种病料后48小时BHK-21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PRV荧光抗体阳性、PCR扩增片段大小为220 bp,测序结果与NCBI中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同源性为96%~98%,接种家兔后表现出明显的伪狂犬病症状,病毒毒价达到1×107.25TCID50/0.1 m L。说明该猪场的疫情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