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体的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5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4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虾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同工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不同组织均有分布,但在酶活性和条带数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中4种同工酶均在肝脏组织中表达最强,ACP和POD在肌肉中、EST在复眼中表达最弱,AKP在复眼中不表达。感染TSV后,病虾的ACP和AKP均出现酶带数量减少和酶活性降低,如病虾的AC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鳃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2、1和1条,酶活性也呈现下降;AK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肌肉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3、4和3条,且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而病虾的EST和POD表达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却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中,EST分别新增3条和5条酶带,POD各新增1条酶带。总之这4种同工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肝脏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肝脏中这4种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桃拉综合症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弧菌(Vibrio)不仅对海水网箱养鱼业、养虾业造成危害,也对锯缘青蟹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我们曾多次从病、死蟹、甚至蟹苗体内分离出多种致病性弧菌,尤其是对虾、蟹、蚝等甲壳类有明显感染致病性的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3.
阎愚  孙颖民 《海洋渔业》1985,7(6):285-285
<正> 弧菌病是世界对虾养殖中流行较广、危害最大的一类虾病。对虾弧菌病的病原,在日本、美国和英国已分离出的有溶藻酸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拟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三种。1983年,日本又弄清了由一种弧菌(Vibrio sp)引起的疾病。这种病的有些病症与我国近年来对虾发病时的一些病症有相似之处,现据日本资料(养殖,第21卷10号临时增刊)作为介绍,以引起我国养虾工作者的重视,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病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及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筛选感染病毒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病虾体内同工酶的表型变化。用分光光度仪对电泳带扫描分析表明,病虾体内4种同工酶—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型与健康虾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DH、EST、GOT的变化分别反映病虾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3大物质代谢明显紊乱,SOD活性下降,显示病虾免疫防御机能明显衰退。对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对虾病害检测与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且其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虾。研究发现,病虾中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未分类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未分类α变形菌科(unidentified Alph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而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及噬几丁质杆菌科(Chitinophagaceae)细菌在健康虾中占据优势地位。EHP侵蚀导致感染虾肠道内潜在致病菌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此外,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感染虾肠道菌群主要用于新陈代谢,从而抵抗EHP侵染,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健康虾肠道菌群则多用于个体生长与环境信息处理,进而保证生长与存活。本研究从虾肠道菌群结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究了EHP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EHP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平湖市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初步调查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预防南美白对虾虹彩病毒病的发生,对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的患病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寄生虫检查和细菌分离。病虾症状为活力较差,肝胰腺明显萎缩,肌肉发白,肠道发红、断裂,空肠空胃,鳃、步足及游泳足发黑。病虾的鳃、肝胰腺、肌肉中未发现寄生虫,肝胰腺、鳃、血淋巴中未分离出致病弧菌。经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确定引起此次南美白对虾集中连片死亡的原因是感染了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同时检测发现,附近河道中的浮游生物、河虾、鲫、螺蛳以及河蟹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携带或感染虹彩病毒情况。根据相关生物感染和携带病毒的情况,提出了对虾虹彩病毒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杰 《河南水产》1998,(2):35-35
1989年以来,在泰国集约化养虾地SamutSakhorn地区已报导过黑虎虾的红斑病。病虾壳上有一深红色的斑块,肌肉不透明,食欲减退。在一些受感染的群体中,也观察到了一些白点或白斑。出现红斑后几天就开始死亡,但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常在养殖周期的后期可观察到病虾(养殖90天后)。池塘底质和水质的变坏可能是出现疾病的始因,因而虾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易被病菌感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表明,大多数样品其肝胰脏存有大量弧菌。通过  相似文献   

8.
1991~1992年间,从唐山沿海四县7个对虾养殖场采集弧菌综合症病虾81尾,并将虾体主要患病部位进行弧菌分高培养,虾体弧菌检出率为95.1%(71/81),主要患病部位弧菌阳性分离率为86.8%(146/168),对其中64株弧菌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为麦氏弧菌8株(12.5%),哈佛弧菌6株(9.4%),弯曲弧菌7株(10.9%),溶藻弧菌21株(32.8%),河弧菌10株(15.6%),副溶血弧菌1株(1.6%),霍利斯弧菌11株(17.2%)。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日本沼虾幼体发育及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鄱阳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幼体发育的5个阶段即Z0、Z1、Z3、Z5~Z6及Z9~Z11期进行观察,分析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谱带变化。结果表明,各期间幼体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幼体蜕皮次数随发育快慢不同,发育快的需9次蜕皮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慢的则需14次;LDH酶谱在5个发育阶段各有5条带,仅酶活性有强弱变化;EST酶谱不仅条带数从2条增加到9条,酶活性也有明显变化,EST1和EST3在5个阶段都出现,且酶活性逐渐升高;MDH酶谱共出现6条带,MDH1和MDH4分布延伸时间跨度大,酶活性高,可看作主带。因此日本沼虾变态发育过程中同工酶谱带随变态发育而变化,反映了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组成和不同组织中不同同工酶的活性和出现顺序,可作为鉴别种属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正>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弧菌病的发作往往伴随弧菌侵入虾体,破坏肝胰腺。笔者对不同产区(广东、广西、海南、山东等地)出现白便、红体、偷死、空肠空胃等常见症状的对虾进行解剖检测,超过85%的病虾体内(肝胰腺或肠道)含有弧菌,且肝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如何有效  相似文献   

11.
患白云病加洲鲈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  王国良  金珊 《水产科学》2005,24(4):21-23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感染致病菌后的加洲鲈5种组织中5种同工酶系统的酶谱表型及活性进行分析。证实在5种酶的4种组织中出现明显的紊乱现象,表明病鱼的病理机制与代谢异常有关,其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病理分析的生化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证实微生态净水剂(含菌量10×109/g)可以提高虾体免疫力和对污染物(如农药)的抵抗力,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mei)养殖过程中,设置了施用微生态净水剂的实验组和未用微生态净水剂的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对2组凡纳滨对虾进行乙酰甲胺磷毒性实验。注射乙酰甲胺磷后,采样测定血细胞吞噬化学发光情况,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酯酶活性以及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表型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净水剂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施用微生态净水剂的虾注射乙酰甲胺磷后死亡率降低,血细胞的吞噬功能也有所增加,虾体组织内SOD、POD、LSZ、酯酶活性变化较未用组的虾变化幅度较小,其中,SOD、POD活性等高于未用组,EST、MDH同工酶酶带数目也有增加。说明微生态净水剂从本质上增强虾体内代谢、提高虾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并具有提高虾体防御功能,增强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点带石斑鱼7种组织(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肾脏、尾鳍、脾脏)的4种同工酶(EST、SOD、LDH、MDH)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4种同工酶的同工酶位点及其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EST由4个基因位点编码,具有多态现象;肌肉SOD与其它组织SOD的差异最明显;眼睛LDH与其他组织LDH的差异最明显;MDH具有线粒体型(m-MDH)和上清液型(s-MDH)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光唇鱼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研究了光唇鱼的肝脏、脾脏、心脏、肾脏、脑、鳃耙、眼睛、背鳍和肌肉9种组织器官中10种同工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除了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只显示微弱且不稳定的区带外,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酶、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酯酶和淀粉酶均显示出清晰稳定的酶谱。这些酶的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的生理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复合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生石膏=1∶1∶1∶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生长与免疫试验设7个处理,试验虾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9%、1.3%、1.7%、2.1%、2.5%的饲料,凡纳滨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10 g,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之增加,但仅最高组(2.5%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用二次回归曲线得到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有显著影响,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的增加,这4种酶的活力出现先显著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酶活力最高的组是2.1%组;而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攻毒试验设3个处理组,不添加中草药的对照组、间隔投喂组和连续投喂添加了2.1%中草药制剂组,养殖试验结束后采用注射和投喂病毒两种方法攻毒(1.4×108cfu/mL弧菌病毒)。结果表明:注射和投喂后连续投喂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和79.19%,比对照组(试验Ⅰ组)高27.1%和17.2%。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连续投喂添加2.1%复方中草药制剂的饲料,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并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患聚缩虫病的中国对虾同工酶及蛋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由聚缩虫(Zoothamnium sp.)附着所引起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tis)的生化病理变化。与健康虾相比,病虾肉中乳酸脱氢酶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41.7%;苹果酸脱氢酶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70.1%;超氧物歧化酶的平均绝对活性也有减弱;肌蛋白的平均绝对活性减少至65.0%。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穿孔病病理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由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等多种细菌引起的中华鳖穿孔病的病理变化。病鳖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充血、出血,呈败血症;脏器局部坏死组织中聚有大量脓细胞,呈化脓灶。同健康鳖相比,病鳖12项血清生化成分有8项发生显著变化:K+、Ca2+、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量增多;Na+、Cl-、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量减少;肌肉中酯酶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连续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赣昌鲫(Carassius cuvieri♀×Cyprinus carpio var. singuonensis ♂)及其双亲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脑、晶状体6种组织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酯酶(EST)四种同工酶酶谱表达上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赣昌鲫的SOD酶谱表达在6种组织中与母本一致;心脏、肝脏、肾脏的MDH表达酶带数与母本相同,且具偏母遗传特性,肌肉的MDH表达谱带数与父本肌肉相同,具偏父遗传特性;LDH、EST在各组织中的酶带表达形式则多数特征偏向于父本,部分与母本相似;LDH同工酶的表达显示出新杂种酶带特异性,EST同工酶在肾脏中也表达了自身特有的杂种酶带。结果表明,属间杂交的后代遗传物质上也存在着变异,存在可选育的性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of six types of tissue (serum, erythrocyte, liver, kidney, muscle and eye) and seven different isoenzymes (LDH, MDH, Est, ADH, IDH, α-GPDH and SOD) from both healthy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 Valenciennes, and carp affected by haemorrhagic disease was performed. It was found that: (1) Enzymes from diseased grass carp showed the most drastic changes within each tissue. The absolute activity of LDH in serum from the diseased fish increased to approximately twice that of the healthy fish; whereas the relative activity of A4 and A3B1, the main components of A sub-base in both serum and erythrocytes, was accelerated. (2) The isoenzymic changes in the control groups, diseased fish, artificially infected fish and healthy fish from diseased ponds indicated that biochemical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tissues before path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