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96篇
  免费   370篇
  国内免费   695篇
林业   1467篇
农学   1225篇
基础科学   1147篇
  965篇
综合类   6429篇
农作物   786篇
水产渔业   533篇
畜牧兽医   3636篇
园艺   1334篇
植物保护   439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459篇
  2019年   723篇
  2018年   685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950篇
  2013年   840篇
  2012年   918篇
  2011年   970篇
  2010年   835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848篇
  2007年   763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651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48篇
  1995年   268篇
  1994年   211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81.
选择体重100~110 kg健康的大约克16头、杜长大18头进行试验,研究大约克及杜长大的肉品质及屠宰时血液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肉质性状大约克和杜长大两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大约克和杜长大猪的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肌内脂肪、蛋白质、干物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屠宰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杜长大猪显著高于大约克7.41%,其他指标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2.
枣庄黑盖猪与引进猪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庄黑盖猪是存养历史悠久的一个山东地方猪群体,对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其杂交特性缺乏了解。研究针对枣庄黑盖猪核心群体,采用Illumina Porcine SNP55芯片检测全基因组范围内SNP遗传标记,分析枣庄黑盖猪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其与山东省主要引进猪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枣庄黑盖猪群体内多样性较高,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2)枣庄黑盖猪与5个引进猪种存在大的遗传分化,枣庄黑盖猪与巴克夏猪群体遗传距离和净遗传距离最大,与长白猪的遗传距离和净遗传距离最小;3)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枣庄黑盖猪在系统发生树上单独聚类成一个分支,特征性亚群在群体中所占比例为0.826,故枣庄黑盖猪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特征,是一个受引进猪影响较小的地方猪群体。  相似文献   
183.
试验通过气爆前处理结合固体发酵香蕉皮制作生物饲料。用气爆过的香蕉皮作为主要原料,接种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种进行固体发酵,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培养基。研究表明发酵时间为4 d时,粗纤维降解率29.13%,粗蛋白含量提高19.60%,CMC酶活力63.4017 U/g,滤纸酶活力32.1037 U/g,木聚糖酶活力252.81 U/g。经过固态发酵后的汽爆香蕉皮有望作为生物饲料。  相似文献   
184.
笔者对河南省14个地市的26个种猪场进行了口蹄疫O型抗体、口蹄疫感染抗体和口蹄疫病原监测。对被监测种猪场随机抽样,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O型抗体检测,采用非结构蛋白ELISA进行感染抗体检测,采用荧光RT-PCR进行口蹄疫病原检测。口蹄疫O型抗体个体阳性率≥70%为合格,场群合格率为79.62%;口蹄疫感染抗体个体阳性率≤10%为合格,场群合格率为80.77%;口蹄疫病原场群阳性率为0%。笔者对种猪场口蹄疫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做好种猪场口蹄疫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5.
为获得草坪蘑菇圈病原菌拮抗生防菌剂的优化参数,本研究以拮抗蘑菇圈病原-肉褐麟小伞菌(Lepiota brunneo-incarnata)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CP01为目的菌,对其分别进行液、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类型及初始pH等条件,对最佳液态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物料、外源养分、发酵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对最佳固态发酵条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液体发酵条件下,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B)中菌丝体干重含量最高,而在青秸秆粉浸提液培养基(CSE)中有效菌数最高,且该发酵液对蘑菇圈病原的抑菌效果最佳,培养基最适初始pH为5、最佳发酵条件为30℃、5d;在固态发酵条件下,最适发酵培养物料为经浸提法去营养化的青秸秆粉,外源添加养分为料水比1∶50的青秸秆粉浸提液,最适发酵条件为33℃、9d。以上优化参数为草坪蘑菇圈生防菌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6.
为了研究不同方法提取东北林蛙基因组DNA的纯度差异,试验以东北林蛙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盐浓度抽提法、苯酚/氯仿抽提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法)、十二烷基磺酸钠法(SDS法)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4种提取方法均能获得完整的基因组DNA,可以用于PCR扩增。高盐浓度抽提法提取的DNA纯度和制得率最高,成本低,安全系数高,操作简单,能够满足提取大量DNA的需求;其他3种方法需使用有毒、有害的有机试剂且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87.
为了探究银杏叶-辣木叶发酵物(简称CLGM)对异育银鲫生长发育、消化功能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300尾健康的异育银鲫鱼苗分成4组,1组为对照组,其他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5%、10%、15%的CLGM,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测定鱼体生长性能,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各组异育银鲫的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肝体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5%添加组和10%添加组增重率较对照组高,其中10%添加组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2)各试验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脂肪酶活性均较对照组高,其中10%添加组和15%添加组与对照组及5%添加组差异显著(P0.05);3)各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提高,其中10%添加组和15%添加组提高显著(P0.05)。说明在饲料中添加CLGM能提高鱼的平均增重率,可以有效地替代部分鱼粉作为饲料蛋白原料,满足鱼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还能增强其消化能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适宜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188.
采用PCR方法扩增PPV6保守区域基因252bp,将其克隆到pClon007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作为标准阳性质粒。以质粒模板建立PPV6的SYBR GreenⅠ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特异性好;建立的real-time PCR方法Ct值与标准品模板在8.80×109~8.80×101 copies/μ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斜率为-4.320。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8.80×101 copies/μL。该方法对JEV、PRV、PRRSV、PCV2、FMDV等猪常见病原检测均无特异性扩增;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阳性检测率为40.63%。本试验成功建立了PPV6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实现对PPV6快速灵敏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9.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猪伪狂犬病毒(PRV)gB抗原检测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侧向层析(LFA)技术,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颗粒大小为31.5 nm胶体金,再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抗PRV gB单克隆抗体10D4,在硝酸纤维素膜的质控带和检测带处,分别包被羊抗鼠IgG二抗和单克隆抗体6E9,组装成LFA方法通用胶体金层析试纸条。经测试,该试纸条最低能检测出1:640倍稀释的,TCID_(50)为1×10~(8.6)/0.1 mL的灭活PRV抗原,并与古典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室温干燥密闭的条件下,该试纸条至少可保存10个月。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试纸条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敏感、特异,易于判定,适合基层PRV的大面积普查和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90.
益生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对乳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小肠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相同繁殖周期的种鸽84对和同日出雏的1日龄乳鸽252只,每对种鸽哺育3只乳鸽,随机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对种鸽和6只乳鸽。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 mg/kg金霉素,试验组(C、D、E、F、G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7、1×108、2×108CFU/kg丁酸梭菌,5×109CFU/kg乳酸菌和5×109CFU/kg乳酸菌+1×108CFU/kg丁酸梭菌。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 G组乳鸽15~28日龄、1~28日龄时的平均日增重及28日龄时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除E组乳鸽的血清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外,丁酸梭菌和乳酸菌显著提高血清TP和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TC含量(P0.05); G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C组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G组乳鸽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升高,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 D和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显著升高(P0.05); C和D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G组的十二指肠黏膜厚度及空肠、回肠V/C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种鸽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乳酸菌能促进乳鸽生长,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小肠消化酶活性,且对乳鸽的肠道形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复合添加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且单独添加以D组的效果为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