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22篇
  8篇
综合类   98篇
畜牧兽医   9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RT—PCR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纤突蛋白S基因的5′端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该对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886bp。在优化RT-PCR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TGEV的RT-PCR方法。用此RT-PCR方法检测56份猪腹泻粪样,同时用夹心ELISA法作对照。结果显示,RT-PCR法检测的20份阳类粪样,用夹心ELISA法检测有14份呈阳性,两者的符合率为89%。RT-PCR法比夹心ELISA法敏感性更高,可用于TGEV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2.
根据猪链球菌2型的mrp基因自设计和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885bp目的片段的引物,成功地建立了检测溶菌酶释放蛋白(MPR)的PCR方法,用XbaⅠ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了与预期一致的578bp和307bp2的2个片段,并进行了PCR的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丹毒杆菌、猪肺疫巴氏杆菌和猪肺炎支原体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检测的敏感度可达100个细菌。另外,对9株从病猪体内分离的猪链球菌2型菌株进行检测了8个呈阳性;对15份正常屠宰猪扁桃体分离物的检测结果是1份为阳性。结果表明此法特异性敏感性均很高,可作为MRP快速诊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3.
检测CSFV、JEV、PRRSV三种RNA病毒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瘟病毒(CSFV)、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引起严重的种猪繁殖障碍的病原,而且经常混合感染,及时准确诊断是防治的前提。根据GenBank发表序列选取3对引物建立检测CSFV、JEV和PRRSV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扩增产物分别为508 bp、380 bp、263 bp。经与IDEXX商品化的检测CSW抗原试剂盒比较,二者的符合率为96.7%;扩增JEV和PRRSV PCR产物分别经EcoR V和Sau3A I酶切得到预期的片段。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JEV、PRRSV和CSFV敏感度分别为12.5个TCID_(50)、10个TCID_(50)和10~(-3)ng总RNA。结果表明该多重RT-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临床三种病毒核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4.
为了探讨细菌核酸对 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将 1 5日龄蛋用公鸡 1 2 0只随机分为 4组 ,即空白组、抗原组、细菌核酸佐剂组及白油佐剂组 ,每组 30只。于 2 8日龄时 ,细菌核酸佐剂组以灭活 H 9亚型禽流感病毒作为抗原 ,大肠杆菌牦牛株核酸作为佐剂 ,免疫接种于试验鸡 ,用 XTT法检测 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并用血凝与血凝抑制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显示 ,在细菌核酸佐剂组 ,鸡的血凝抑制抗体水平和 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显著高于抗原单独免疫组 (P<0 .0 5 ) ,而免疫组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P<0 .0 5 ) ;细菌核酸佐剂组的抗体滴度峰值略高于白油佐剂组 (P>0 .0 5 ) ,但 T、B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峰值显著高于白油佐剂组 (P<0 .0 1 )。结论认为 ,大肠杆菌牦牛株核酸可显著增强免疫鸡对禽流感病毒 H9亚型灭活疫苗的免疫反应 ,其免疫增强效果略高于常规油佐剂  相似文献   
165.
P1因子分子克隆的体外感染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脂质体分别将类猪圆环病毒2型的P1因子的单拷贝分子克隆和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电镜检测可在转染P1因子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的PK-15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发现包涵体。相比较而言,胞浆包涵体数量较多,基本呈圆形,直径0.1~0.3 μm;胞核包涵体有2种类型:一种为小而圆的、直径约0.1 μm的高电子密度的小体;一种是大小为0.4~0.8 μm、略呈六角形的包涵体。将转染细胞连续传代5次,通过PCR可在转染P1因子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的细胞传代物中检测到P1因子的DNA。这是首次报道P1因子的分子克隆在体外具有感染性,为进一步研究P1因子在体内的生物学意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6.
根据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猪场2014年出现的临床腹泻病例,对发病猪送检病料进行了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RV)这3种重要病毒进行检测,同时分析PEDV的ORF3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建立的三重RT-PCR检测方法,检测下限可达104拷贝/μL的混合质粒,特异性好,没有扩增出其他病毒。PEDV感染率高达36.3%,TGEV与RV的感染率均不足1%,此外还存在1例PEDV与TGEV混合感染的情况。对部分PEDV阳性病料的ORF3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5.9%!100%(96.9%!100%),且与疫苗毒株遗传关系较远。该结果明确了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7.
采用热抽提法提取 4种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菌毛蛋白 :K88、K99、F41和 987p。分别制成单价或多价的菌毛蛋白白油佐剂抗原 ,对产蛋鸡进行胸部肌肉分点注射免疫 ,初免后 2周加强免疫 1次。收集高效价卵黄抗体。用所获得各卵黄抗体对体外分离的初生仔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体外粘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 ,各种菌毛卵黄抗体均能特异地显著抑制相应大肠杆菌对仔猪上皮细胞的粘附 ,而对其他血清型大肠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8.
2008-2010年中国华东地区PRRSV ORF5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来自2008-2010年中国华东地区7个不同省市的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发病猪场送检的病料进行PRRSV检测,并对其ORF5基因进行测序,确定当前PRRSV在中国华东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PRRSV在中国的遗传演化规律。【方法】利用RT-PCR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PRRSV检测,并对PRRSV检测呈阳性的36份病料进行ORF5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60份病料中共检测到118份PRRSV阳性样品,阳性率为45.4%。ORF5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获得的36株PRRSV毒株序列均属于北美型,与GenBank中高致病性PRRSV(HP-PRRSV)参考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6%-100%,并可分为5个亚群,亚群III与HP-PRRSV同源性最高,几乎所有的亚群中和表位(primary neutralizing epitope,PNE)都存在变异,亚群III和IV相对于其它亚群具有更多的糖基化位点。由于36个毒株是于2008-2010年间采集自安徽、江苏、上海等7省,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病毒的分型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结论】2008-2010年间中国华东地区普遍存在PRRSV感染,PRRSV流行株为HP-PRRSV,其遗传演化相对稳定,但也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来源于不同省市的PRRSV毒株的遗传关系存在交叉,虽然亚群IV和V只出现在部分省市,但PRRSV的分布没有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9.
为获得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及其抗血清,采用高压破碎法、乙醇分级沉淀法、酶解法以及Sevage法提取纯化了猪链球菌2、3、7、9型荚膜多糖,采用己二酸二酰肼(ADH)间桥法将荚膜多糖与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将其制备成油乳疫苗免疫BALB/c纯系雌性小鼠制备抗血清,同时制备了猪链球菌2、3、7、9型全菌灭活苗抗血清进行了间接ELISA试验及玻片试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制备了高纯度的荚膜多糖,对荚膜多糖-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分析,荚膜多糖偶联蛋白后的分子量变大,荚膜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比为1∶1,免疫小鼠表现出较高的免疫原性。而将单独的4种荚膜多糖以及荚膜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混合作为比较也免疫小鼠不能激活免疫系统产生IgG抗体,不具有免疫原性。荚膜多糖结合蛋白抗血清与全菌灭活苗抗血清同时进行交叉ELISA以及玻片凝集试验,结果表明这4型荚膜多糖结合蛋白抗血清不与其他型菌株发生反应,具有型特异性,而全菌灭活苗抗血清与其他型菌株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反应。此研究结果为猪链球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以及猪链球菌分型试剂的制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0.
【目的】确定类猪圆环病毒P1 存在开放阅读框ORF2 和ORF3;【方法】采用Trizol 法,提取类猪圆环病毒 P1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的总RNA,纯化之后,分别用P1 ORF2 和 ORF3 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应用AxyPrepTM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 产物,转化Trans5α 感受态细胞,挑取单菌落,经PCR检测为阳性后测序。同时,利用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 技术分别扩增P1 病毒 ORF2 和 ORF3 的5′-与3′-末端。另外,根据P1 ORF2 和ORF3 的序列预测其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标准的逐步固相合成法合成表位肽,与载体蛋白KLH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 P1 ORF2 和ORF3 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常规间接ELISA法检测分离血清效价,包被抗原用合成肽,450 nm 波长下测定,血清抗体效价为S/N ≥2.1的血清最高稀释度。 然后,用P1 双拷贝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该多抗与P1 的反应性进行检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P1 的拷贝数。【结果】利用ORF2和ORF3特异性引物对P1 RNA 进行的RT-PCR,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回收测序大小分别为111 bp和128 bp,分别与P1 ORF2 和ORF3 进行同源性比较,序列同源性均为100%;RACE技术分析,得到P1 ORF2 的5′-和3′-RACE 末端分别为第11位(G) 和第168位(T),P1 ORF3 的5′-和3′-RACE 末端分别为第285位(T) 和第 579位(A)。根据预测结果,合成肽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ORF2:CLSRLPQSERPPGRW和ORF3:CVYPKVRERRVLKMP;用ORF2 和ORF3 表位肽与载体蛋白KLH 的偶联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均达到1﹕512 000以上,并且能够与P1 病毒发生特异性显色反应,应用蓝色DAB显色试剂盒染色结果为紫蓝色,多数在细胞浆,少数在细胞核,而对照组细胞无显色反应。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1可以在转染P1双拷贝分子克隆的PK-15细胞中复制,并且转染后104 h 增殖量达最大。【结论】通过转录分析和免疫组化试验分别从转录和蛋白质水平上证实了类猪圆环病毒P1 存在ORF2 和ORF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