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2篇
  11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分析2009年安徽省和江苏省周边地区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遗传变异特征,采用RT—PCR方法对该地区分离的22株PRRSV的Nsp2和ORF5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2株PRRSV均属于美洲型毒株,其中21个毒株的Nsp2存在30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与高致病性PRRSV有相同的缺失特征;而且此21个毒株的ORF5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发生多处突变,集中出现在毒力相关位点、抗原表位和糖基化位点序列中。只有HZNJ株与疫苗株的同源性较高。进化树分析显示,21个分离株与高致病性PRRSV处在同一进化分支,而HZNJ株与疫苗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说明高致病性PRRSV已成为该地区的优势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42.
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的LAMP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NA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rfbE基因为靶序列,设计LAMP引物,建立LAMP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h即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在灵敏度试验中,rfbE-LAMP对O157菌液和模拟阳性样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CFU/mL和1 CFU/g.在特异性试验中,以其他血清型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rfbE基因进行检测,均没有发生非特异性扩增反应.试验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特点,能够满足基层实验室、应急检测或现场监测等方面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43.
为揭示沼液配方肥的肥效特点,采用等养分原则和盆栽试验方法,以空白CK为对照,对比研究了追施沼液配方肥和无机复混肥的肥效特点及其对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方肥的肥效明显优于无机复混肥,可使油菜鲜重最高增加28.44%,使硝酸盐含量降低5.61%~17.42%,可显著降低碱性土壤pH值,使之趋于中性。同时沼液配方肥使EC值分别降低了5.82%,6.77%,8.58%和10.20%,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最高分别增加到79.45,161.93,72.70mg/kg。  相似文献   
44.
白洋淀菹草不同生长期生物量与水质指标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洋淀王家寨淀区菹草为对象,分别在菹草返青期、指数生长期、芽殖体发生期和植株衰亡期,对各采样点菹草的生物量以及该采样点在各时期的水质、底泥和菹草植株中的氮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菹草指数生长期,生物量增大,淀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升高,最大值可达9.30 mg/L,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大幅下降,最...  相似文献   
45.
通过研究6种中药生物碱对细菌内毒素(LPS)作用下猪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影响,拟探讨生物碱抗LPS的药理作用机制。培养猪血管内皮细胞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LPS刺激,3 h后加入高、中、低3种浓度的6种中药生物碱青藤碱、防己诺林碱、水苏碱、川芎嗪、苦参碱和吴茱萸碱,继续培养21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TXB2,ET-1和E-selectin的含量。结果,水苏碱高剂量组和川芎嗪高剂量组的TXB2含量极显著低于LPS对照组,川芎嗪中剂量组和吴茱萸碱高剂量组显著低于LPS对照组;苦参碱高剂量组的ET-1含量极显著低于LPS对照组,青藤碱高剂量组显著低于LPS对照组;防己诺林碱高剂量组和吴茱萸碱中剂量组的E-selectin含量显著低于LPS对照组。结果提示六种中药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可在由TXB2,ET-1和E-selectin介导的机体凝血、休克和炎症等病理损伤过程中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6.
针对滨梅的耐盐性,采用盆栽的方法,以4个不同种源滨梅的1年生扦插苗为材料,用5.85 g/kg Na Cl溶液浇灌处理42 d,测定盐胁迫后株高、根系活力、质膜透性、MDA含量、SOD活性、Na+含量、蛋白质含量、地上部分含水率、地下部分含水率、根冠比等10个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将各个指标测定值转换为耐盐系数。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转化成2个独立的综合变量,求得各材料的每一个综合指标值及相应的隶属函数值,经过综合加权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D的大小,判断出4个不同种源滨梅的耐盐性强弱。最终结论认为滨梅可能是通过增加体内含水量来降低过高的Na+对植物体造成伤害的,其耐盐性由大到小依次为MA、NY、DEL、MI,即马萨诸塞州种源、纽约州种源、特拉华州种源、密歇根州种源。  相似文献   
47.
黑莓和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无菌繁殖体系的建立、继代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试管苗的生根培养及其移栽驯化等方面综述了黑莓和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并论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黑莓和树莓脱毒快繁、基因工程育种和诱变育种方面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固定化微生物对煤矿区3环PAHs污染老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番茄秸秆为固定化载体材料,通过“吸附-包埋-交联法”形成了固定化芽孢杆菌微球,并采用土培试验对煤矿区土壤3环PAHs去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离芽孢杆菌M1对煤矿区污染老化土壤单体芴(Flu)、菲(Phe)和蒽(Anth)的去除随接菌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接菌量为1%、10%、20%(体积质量比)的游离芽孢杆菌处理中,10%处理(B2M1)对土壤Phe的去除率最高,为21.35%。不同接菌量的固定化芽孢杆菌M1微球处理对3种PAHs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微球基质处理,其中,接菌量20%的固定化芽孢杆菌处理(X3M1)对土壤Flu的去除率最高,达95.25%,比不含M1菌株的番茄秸秆微球基质处理(X3)提高了12.03个百分点。对比分析扣除微球基质后的固定化M1与添加同等菌量的游离M1去除结果看出,经固定化后的菌株M1比游离菌M1显著促进了对煤矿区污染老化土壤3环PAHs的去除,不同接菌量对单体Flu和Anth去除率为72.17%~75.52%和8.97%~28.88%,分别比游离菌增加了64.10~72.31个百分点和8.13~15.24个百分点,单体Phe 1%接菌量处理比游离菌提高了5.07个百分点。从土壤酶活性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固定化M1三种剂量处理下均显著高于微球基质和游离菌M1处理,随剂量增加依次是游离菌处理的1.16、1.23倍和1.20倍,是微球基质处理的1.28、1.19倍和1.16倍,与3环PAHs的去除率规律相一致,而固定化M1处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对于游离菌处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固定化芽孢杆菌M1对土壤3环PAHs去除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煤矿区PAHs污染老化土壤原位修复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数与支撑。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两种牧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开展了牧草和污泥微生物对污泥多环芳烃(PAHs)修复的贡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盆栽5个月后,与灭菌污泥相比较,不种植牧草处理的污泥微生物对污泥PAHs的去除率达20.52%,且对不同环数的去除率表现为6环≈4环≈3环5环≈2环。牧草-污泥微生物联合作用对16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可达83.74%(苜蓿)和78.73%(雀麦),比污泥微生物单一作用平均提高了2.96倍,且对6环PAHs的去除效果表现最突出。扣除污泥微生物对PAHs的去除率后,苜蓿和无芒雀麦对污泥PAHs的去除率分别为63.22%、58.21%,比牧草-污泥微生物联合作用平均降低了33.90%,对不同环数的去除率表现为5环PAHs效果最明显。进一步分析牧草和污泥微生物对PAHs修复的贡献可知,牧草因直接吸收去除PAHs的贡献率平均为1.35%,污泥微生物单一作用的贡献率为24.67%,其他可能因牧草-污泥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牧草的蒸腾作用及根系分泌物的作用等共同去除的贡献率为79.46%。同时,污泥碱性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呈现出了未灭菌污泥+苜蓿处理(J+M)≈未灭菌污泥+雀麦处理(J+W)未灭菌污泥处理(J)灭菌污泥处理(CK)(P0.05)的结论,与PAHs降解规律表现一致。综上,在牧草和污泥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泥PAHs的过程中,除了污泥微生物和牧草的单一作用外,牧草-污泥微生物的交互作用、蒸腾等共同作用对去除的贡献占据了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50.
在黑莓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分别测定了果重等5个指标,运用多项式回归和导数方法,建立了果重、果径、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的累积量、累积速度和累积加速度的动态变化模型,依据动态变化模型分析了黑莓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果重、果径及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主要在果实发育后期积累形成,累积量曲线表现为不完整的单"S"形;果重、总糖和维生素C的累积速度模型表现为完整的单"S"形曲线,总酸累积速度模型为"卧式"的双"S"形曲线,平均果径累积速度模型为开口向上且基本对称的抛物线;果重、总糖和维生素C的累积加速度模型为开口向上不对称的抛物线,总酸累积加速度模型为"卧式"的单"S"形曲线,平均果径累积加速度的变化曲线为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