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取体外诱导的3株不同耐药水平鸡源性沙门菌环丙沙星耐药株的染色体DNA(分别为16×MIC、64×MIC、128×MIC).设计引物acrAF和acrAK,对耐药菌株acrA全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C79-13相比,菌株16×MIC的acrA基因第121位碱基发生T→C突变;菌株64×MIC的acrA基因第393位碱基发生C→突变,第1109位碱基发生A→G突变;菌株128×MIC的acrA基因第112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16×MIC的碱基突变导致acrA基因的第40位氨基酸发生M→T取代,即Met→Thr;菌株64×MIC的碱基突变导致acrA基因的第131位氨基酸发生A→C取代,即Arg→Cys;而菌株128×MIC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acrA基因的突变可能并非鸡源性沙门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15株动物源性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测序、WDNASIS软件分析gyrA基因中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AcrA以及编码与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相关的qnrA、qnrB、qnrS、qepA和aac(6′)-Ib-cr基因。结果表明,15株耐药菌中,QRDR基因在其编码第72、75、83位或第87位氨基酸均发生突变;AcrA基因未检测到氨基酸的突变;qnrS、qepA和aac(6′)-Ib-cr耐药基因阳性菌各检测到1株,序列分析表明不存在氨基酸突变。QRD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4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Ser83→Leu和Asp87→Asn 2个基因的突变均与文献报道的突变相同,双突变的7个菌株均表现为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表明gyrA基因为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机制。高度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菌株中有2株没有检测到氨基酸突变的存在,但是aac-(6′)-Ib-cr基因和qnrS检测为阳性,表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也可单独导致菌株的耐药。存有一个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突变Ser83→Leu,AcrA基因和qnrA、qnrB、qnrS、qepA和aac(6′...  相似文献   

3.
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gyrAF和gyrAR、gyrBF和gyrBR,分别扩增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相比,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中只有菌株38和60的gyrA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菌株38的gyrA基因第37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60的gyrA基因第350位碱基发生A→C突变,两处突变均位于QRDR内,其余菌株的核苷酸未发生任何突变。菌株38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9位氨基酸发生R→C取代,即Arg→Cys;菌株60的碱基突变导致gyrA基因第92位氨基酸发生M→L取代,即Met→Leu。9株临床分离鸡源性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株gyrB基因QRDR的核苷酸序列与质控菌株完全相同;只有菌株42的gyrB基因第1592位碱基发生C→A突变,但其位于gyrB基因QRDR之外,且菌株42的gyrB基因的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DNA旋转酶gyrA基因和gyrB基因QRDR突变可能并非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28株猪源链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研究东北地区猪源链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与parC、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通过PCR方法扩增parC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测序分析;18株耐药菌在parC基因80位的突变(AGC→ATT)导致氨基酸Ser→Ile突变,11株高度耐药菌在gyrA基因81位的突变(CAG→)CAT、CTT或CTA)导致氨基酸Ser→Ile、Phe或Tyr的突变.当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1μ/mL时,parC和gyrA基因的QRDR区均未有突变;而当MIC ≥2μg/mL时,ParC的氨基酸发生了Ser80→Ile的突变,同时发生GyrA氨基酸Ser81突变的菌株,耐药水平很高.研究表明,环丙沙星低水平类耐药是由于拓扑异构酶Ⅳ改变引起,而高水平耐药是由拓扑异构酶Ⅳ、DNA旋转酶共同改变引起的.实验结果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耐药性的高低与突变位点的多少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旨在了解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parC、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34株猪链球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扩增并测序分析了临床分离的猪链球菌对氟唪诺酮类约物10株耐药株和9株敏感株的parC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在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parC基因QRDRs发生Ser79→Phe、Arg 87→Leu的氨基酸突变,在4株高度耐药菌株gyrA基因QRDRs发生Arg66→Ser,Ser81→Arg氨基酸突变;当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时,parC和gyrA基因的QRDR区均未有突变;而当MIC≥32 μg·L-1 时,parC的氨基酸发生了 Ser79→Phe的突变,同时发生gyrA氨基酸Arg66→Ser,Set81→Arg突变.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水平类耐药是由parC单一位点突变引起,而高水平耐药是由parC和gyrA双位点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S.suis2)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诱导菌株的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与亲本药物敏感菌株和自然耐药菌株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对比,所有耐药诱导菌株GyrA QRDR均无特征性的氨基酸变异;而有62.5%耐药诱导菌株(5/8)的ParC QRDR在第83位氨基酸突变为赖氨酸.应用质子能驱动型外排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后,CCCP可以使耐药诱导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8倍~32倍.交叉耐药性结果显示,耐药诱导菌株获得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7.
以多粘芽胞杆菌BT-163为出发菌株,采用诱变与定向筛选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粘杆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机制和本身的分子结构特点,选用重金属离子和氨基酸结构类似物进行筛选,获得高产突变株。这些突变株比原菌株生产能力高出60%以上,并应用在大规模发酵生产中。平均效价从430000u/mL提高到630000u/mL。  相似文献   

8.
经药敏试验测定,复方苍术口服液和复方十大功劳颗粒对5株耐药大肠杆菌无抑菌活性。但将其加入耐恩诺沙星大肠杆菌的肉汤培养基中进行传代,连传7代后,发现3株菌株的MIC降低了8倍以上,耐药逆转率为60%。其中2号菌株GyrA基因83位氨基酸突变为正常的氨基酸序列,3号菌株ParC基因80位氨基酸也有原来的氟喹诺酮耐药性突变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结果表明中药制剂能逆转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鸡大肠杆菌ESBL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离纯化来自河南不同地区的鸡大肠杆菌菌株,按照NCCLS标准和双纸片协同试验法进行ESBLs基因表型鉴定。然后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选择阳性表型菌株并提取总DNA,进行PCR、克隆、阳性质粒测序,将测定的序列拼接后和参考菌株ESBLs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5株大肠杆菌菌株有3株菌株含有β-内酰胺酶,为阳性菌株,这3株与2个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9%~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2%。3株大肠杆菌阳性菌株序列ESBLs基因型均为TEM型,核苷酸有15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6个位点突变引起氨基酸变异。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gyrA氟喹诺酮抗性决定区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从病鱼体内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分子机理。以4株对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为模板,参照杀鲑气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进行gyrA基因氟喹诺酮抗性决定区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入大肠埃希氏菌DH5α中,小提质粒,酶切鉴定,测序并分析比较耐药菌和敏感菌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发现耐药菌有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分别是83位点的Ser→Ile,92位点的Leu→Met,174位点的Ile→Phe,202位点的Asn→Asp,203位点的Leu→Arg,耐药菌突变后的氨基酸残基均比敏感菌正常的相对应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大。83位点的突变与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突变一致。122位点具有保守的Try。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近年来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的药物敏感性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204株G.anatis为对象,选取11种抗菌药,用纸片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随后从中随机选取30株进行gyrA、parC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并分析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编码氨基酸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86.76%以上,对头孢曲松与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27%和7.35%;99.02%的菌株耐3种以上药物,92.16%的菌株耐6种以上药物,其中有6株对11种药物全部耐药;30株G.anatis全部扩增出parC基因,其中22株扩增出gyrA基因,GyrA亚基存在Ser83→Phe、Asp87→Ala/Tyr/Asn和Asp139→Tyr 3个位点氨基酸置换,ParC亚基存在Thr84→Ile、Glu88→Gly、Ala94→Val和Gly179→Val 4个位点氨基酸置换,敏感菌株不存在氨基酸位点突变,中度敏感菌株发生了3处氨基酸的替换,94.7%的耐药菌株发生了4处及以上氨基酸位点的置换。结果表明,G.anat...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基因gyrA的分布和突变特征。采用K-B药敏纸片法、gyrA基因的PCR扩增,对9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试验,并将gyrA基因的PCR产物测序,对测序结果采用DNA MAN、DNA Star、MEGA6等软件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C1、C2、C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D1、D2、D3、B1、B2和B3菌株对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均表现为耐药和中介;gyrA基因的测序结果表明,除B1菌株有1处核苷酸突变位点和B2菌株有14处核苷酸突变位点;B2菌株gyrA基因的氨基酸突变发生在87位Ile→Val替代、101位Leu→Met替代、102位Ala→Ser替代、129位Lys→Gln替代。9株禽源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不同禽源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B2菌株gyrA基因与其他9株菌株相比,同源性在90%左右,进化树不在一个分支上,研究中的B2菌株将为大肠埃希菌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取临床分离的13株氧氟沙星(OFL)耐药菌,提取其质粒DNA,经纯化后人为模板,用PCR扩增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PCR阳性质粒的菌株,再扩增其染色体gyrA基因QRDR,直接测定质粒和染色体DNA扩增产物序列并进行分析。只有CE01菌株的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可扩增出长度为668bp的PCR产物片段,两者基因序列相同率为98.17%,相同位点突变相同的碱基有5个,相同位点突变不同的碱基有2个。与基因数据库中的大肠在杆菌gyrA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菌质粒DNA PCR产物同源率为97.80%,有13个位点发生突变,3个氨基酸被替换;染色体DNA PCR产物同源率为97.80%,有13个位点发生突变,3个氨基酸被替换;染色体DNA PCR产物同源率98.00%,有12个位点发生突变,2个氨基酸被替换;都包括了国外资料报道的突变率较高的第83位氨基酸的突变。结果表明,该菌株质粒和染色体上都存在喹诺耐经基因,对OFL的耐药可能是质粒诱导和染色体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DNA旋转酶基因gyrA中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碱基变换在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的耐药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PCR-SSCP(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可对大肠杆菌gyrA基因QRDR的突变进行有效检测.本文以142株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氟喹诺酮药物敏感菌株为样本,测定了细菌对喹诺酮药的MIC值,结果表明142株猪源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8.8%,56.3%,65.5%,76.8%.猪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率高,且耐药菌株MIC值较大.菌株WJPE2-1(对环丙沙星的NIC为0.5μg/mL)的诱导耐药试验,结果表明,在通过药物浓度梯度连续诱导过程中获得了MIC为2,8,64,128μg/mL的四株诱导菌株,诱导菌株4对ENR、NOR、OFL、CIP的MIC值分别增加到诱导前的32,128,128,256倍,且4株诱导菌株对CIP、ENR、NOR、OFL的MIC值均呈现递增.根据GenBank注册的大肠杆菌gyrA序列设计引物,横跨gyrA的第40和118密码子位置,包含完整的QRDR,从27株不同MIC值的大肠杆菌株、ATCC25922、4株诱导耐药菌株均获得约300bp的PCR产物.采用291的交联度、12%的聚烯酰胺浓度,1×TBE,凝胶中添加5%的甘油的条件,对诱导菌株、药物敏感菌株及不同耐药水平的分离菌株进行SSCP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菌株的谱型与敏感对照菌不同,低MIC值菌株SSCP谱型与敏感对照与敏感对照一致性高;耐药菌株的谱型多数与敏感对照不同.四株诱导大肠杆菌PCR产物的SSCP谱型均与对照不一致,检出率为100%;27株不同耐药性的猪源大肠杆菌中,7株敏感大肠杆菌共有6株的SSCP谱型与标准敏感菌株对照一致,符合率为85.7%;20株耐药大肠杆菌其谱型与标准敏感对照一致的菌株为2株,检出率为90.0%.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敏感菌株WJPE2-1的PCR产物与敏感对照有2个碱基(第91,111位氨基酸残基位置)的差异,序列同源率为99.16%(236/238).诱导菌株1与2表现在第83位氨基酸编码序列由tcg突变为ttg,菌株3、4与菌株1、2的差异表现在第87位氨基酸编码序列由gac突变为tac.进一步分析发现,菌株WJPE2-1在第91位及111位的突变均为同义突变,即密码子的变换没有引起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在诱导菌株中,1与2的gyrase的第83位氨基酸残基由Ser→Leu,菌株3、4的gyrase还在第87位氨基酸残基由Asp→Tyr.表明由于QRDR内碱基的改变,引起DNA旋转酶氨基酸的变化,导致大肠杆菌产生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温和噬菌体P88由溶原性大肠杆菌K88诱导得来,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其尾丝蛋白的716-746位氨基酸为其受体识别的关键区域。本研究旨在确定该关键区域内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采用大肠杆菌无痕缺失的方法以溶源大肠杆菌K88的基因组为操作对象,将P88尾丝蛋白中的第716、719、721、722、725、730、734、736、744和746位的氨基酸分别定点突变为丙氨酸,丝裂霉素C诱导定点突变溶原菌K88,之后用P88的宿主菌DE048筛选和纯化定点突变噬菌体,并测定定点突变噬菌体宿主谱。在构建的10株大肠杆菌K88定点突变株中,有5株可以诱导出与亲本噬菌体P88具有相同宿主谱的噬菌体突变株,然而尾丝蛋白第719、721、730、734和736位氨基酸定点突变的K88突变株无法用DE048筛选出突变噬菌体粒子,因此推测噬菌体尾丝蛋白第719、721、730、734和736位氨基酸为其受体识别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本研究为温和噬菌体基因和宿主谱的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基因的遗传变异特点,试验采用生物软件设计扩增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基因的引物,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定核苷酸序列,然后与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所测菌株与参考菌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9.5%、99.8%、9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9.4%、99.4%、99.6%,碱基突变以A-G、C-T之间的转换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分别用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土霉素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测定诱导前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对诱导后菌株外排泵调控基因acr R、mar A、sox S、rob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检测其突变情况。结果显示,菌株经苯扎溴铵和土霉素诱导后对苯扎溴铵和土霉素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有相同基因的同一位点发生突变,mar A、sox S所编码的氨基酸也有同一位点发生突变,提示大肠埃希菌对苯扎溴铵及土霉素的交叉耐药与调控基因位点的突变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调节基因AcrR和MarR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外输泵抑制基因AcrR和MarR突变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调节机制。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阿莫西林等10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3株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标准菌株ATCC2592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出7株多重耐药菌和2株相对敏感菌,并对这9株菌及标准菌ATCC25922的AcrR和Mar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克隆后测序,分析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突变情况。耐药菌和敏感菌均发现有部分菌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点突变。AcrR和MarR同时突变将更大限度的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药物培养后,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对CIP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试验采用体外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诱导出禽源Pm标准株C48-1对CIP的耐药菌株,并对CIP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变化及耐药稳定性、生化特性、生长曲线和基因组位点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的CIP耐药菌株的MIC由0.25μg/mL上升至16μg/mL;与亲本株比较,生化特性与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但诱导株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Thr99→Ala的变化,该位点突变首次发现,gyrB、parC、parE耐药基因均未发生变化。说明逐步递增药物浓度可以诱导禽源Pm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导致靶基因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可直接添加至饲料中,或作为酶制剂、氨基酸等发酵制品的生产菌株。微生物菌株的耐药性、产抗菌药物、产毒能力和致病性等特征直接影响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本文系统综述了欧盟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发酵制品生产菌株的管理、安全性评价要求和技术方法,为我国饲料添加剂用微生物菌株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