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江泉黑猪的产肉和肉质特性,本试验选取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100 kg左右的江泉黑猪阉公猪、母猪和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各10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屠宰和肉品质测定。对两种猪胴体指标(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背膘厚等)、肉质的物理指标(pH、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等)、常规化学指标(粗蛋白质、肌内脂肪、水分、灰分含量等)及江泉黑猪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相比,江泉黑猪胴体瘦肉率较低,眼肌面积降低了30%左右(P<0.05),而胴体背膘厚较高(P<0.05)。江泉黑猪在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失水率、烹饪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P<0.05),其中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烹饪损失分别降低了约4.0%、3.1%和2.7%,肌内脂肪含量提高了约150.0%。由此可见,江泉黑猪在瘦肉产量上低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但在保水性、肌内脂肪含量、肉色、大理石纹等肉质指标上明显优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可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优良的猪肉。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肥育猪生长性能及胴体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主要探讨不同类型猪在生长性能与肌肉品质的差异。挑选50 kg 左右的鄂西黑猪(脂肪型)、长大二元杂交猪(瘦肉型)、长♂×(野♂×鄂♀) ♀(中间型)三元杂交阉公猪各24头,饲养至100 kg左右屠宰,每个品种屠宰6头,进行生长性能、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长大二元杂交猪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鄂西黑猪(P<0.05),而与长野鄂杂交猪差异不显著(P>0.05)。长大二元杂交猪的屠宰率、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鄂西黑猪和长野鄂杂交猪(P<0.05),而料重比、背膘厚显著低于鄂西黑猪(P<0.05)。长大二元杂交猪的肌肉pH2、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显著高于鄂西黑猪,而肌肉评分显著低于鄂西黑猪(P<0.05),而长野鄂杂交猪的肉质与长大二元杂交猪和鄂西黑猪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试验通过对64头皮杜×长大和18头皮杜×长蓝四元杂交配套系商品猪进行屠宰测定,以比较胴体和肉质性状的优劣,旨在为进一步从事优质猪肉的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在活体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活体肌内脂肪含量(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IMF)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和最后肋背膘厚均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而屠体重和日增重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②在胴体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肩部最厚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胴体长和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③在肉质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IMF、pH1和大理石纹等指标均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肉色b指标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pH24 h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5),同时皮杜×长蓝的嫩度比皮杜×长大更好;④2种配套商品猪的肉色评分均在3~4之间,属于正常肉色;pH1大于5.9,pH24 h小于6.0,表明肉质正常;皮杜×长大的IMF在1.5%~2.0%之间,皮杜×长蓝的IMF高于2.0%;2个品种的剪切力均小于4 kg,属于消费者喜欢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选择来源、日龄相近,体重约18 kg的健康去势荣昌猪及DLY公猪各48头,分别随机分为6个重复。分别于20、35、50、80 kg及结束(荣昌猪100 kg、DLY 120 kg)体重时,每个重复选择1头猪只进行屠宰,测定胴体及肉质性状。结果表明:随着体重增加,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上升,胴体瘦肉率呈直线或二次曲线下降,荣昌猪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的发育均早熟于DLY;肉质随体重的增加呈改进趋势,荣昌猪在80~100 kg阶段趋于成熟,DLY在100~120 kg阶段趋于成熟;荣昌猪与DLY胴体性状差异较大,背膘厚、眼肌面积及胴体瘦肉率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肉质性状荣昌猪优于DLY猪。  相似文献   

5.
唐凡  郑飞燕 《养猪》2005,(5):19-20
以大白、长白、杜洛克、长大、大长、大长大、杜长大共7个品种74头育肥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屠宰测定,比较阉公猪与小母猪的胴体性状及肉质性状。结果发现,小母猪的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分别为43.65cm^2、30.79%、71.20%,分别高于阉公猪2.59cm^2、0.28和3.78个百分点,其中瘦肉率差异极显著(P〈0.01);在肉质方面,阉公猪在肉色、贮存损失、熟肉率上有一定优势,母猪在大理石纹评分、失水率上稍有优势,但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五指山猪和长白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五指山猪肉和长白猪肉的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长白猪宰前重、胴体直长、胴体斜长、屠宰率、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及瘦肉率均极显著高于五指山猪(P<0.01);五指山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pH、熟肉率、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五指山猪肉的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因此,五指山猪肉品质优于长白猪。  相似文献   

7.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性别和屠宰体重对扬翔华系杜洛克所产后代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胴体性和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降低商品猪饲养成本和改善猪肉品质提供指导意见。试验选取体况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共317头,按照其初生重(BW)分为低初生重组(BW1.22 kg)、中初生重组(1.23 kgBW1.43 kg)和高初生重组(BW1.44 kg)。公猪均在7日龄时去势,饲养条件相同并分析其胴体性能的差异,且在3个体重阶段(90~110 kg、110~130 kg和130~150 kg)屠宰进行肉质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胴体性能方面,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在不同初生重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阉公猪的背膘厚(BF)显著高于母猪,提高了17.97%(P0.01);此外,眼肌面积和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方面,与母猪相比,公猪的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4.34%、15.82%(P0.01);而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低屠宰体重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高屠宰体重(P0.05),提高了18.5%,但与中屠宰体重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初生重对猪胴体性状及肉质品质影响较小,阉公猪胴体性能良好,肉品质更优;猪肉品质在不同屠宰体重间稍有差异,为提高其风味、肉质感观等,建议扬翔1号猪配套系商品猪屠宰体重在110~130 kg范围最佳。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对广益黑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105 kg左右的健康广益黑猪30头,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02%和57.41%,滴水损失和肌内脂肪分别为1.75%和3.09%。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广益黑猪的胴体瘦肉率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平均背膘厚呈显著负相关(P0.05);肌内脂肪与大理石纹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6,P0.01),二个指标间线性模型Y=0.037+0.98X,决定系数R~2为0.9141,模型准确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广益黑猪具有良好的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今后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21,(5)
为深入了解莱芜猪的肉质特性,研究系统测定了42头莱芜猪和30头杜长大的p 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等肉质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群体间比较和性状间相关性分析。两群体比较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p H_1和p H_(24))、L_1、a_1、b_1、a_(24)、b_(24)、IMF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杜长大(P0.001),风干水分含量和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低于杜长大(P0.001),滴水损失和L_(24)与杜长大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莱芜猪的p H_1与p H_(24)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p H_(24)呈弱正相关。莱芜猪p H_1和p H_(24)与风干水分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杜长大的p H_1与滴水损失、L_1、a_1、b_1、L_(24)和a_(24)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P0.001),p H_(24)与其它肉质性状相关性均较弱。莱芜猪的滴水损失与L_1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_1和a_(24)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杜长大的滴水损失则与L_1、a_1、b_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莱芜猪的IMF含量与肉色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P0.001),而杜长大的IMF含量只与肉色中的a_(24)、b_(24)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揭示莱芜猪的许多肉质性状与杜长大存在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两群体今后的肉质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 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硒对猪肉品质及胴体性状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有机硒对猪肉品质及胴体性状的影响.检索198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发表的无机硒及有机硒对猪肉品质及胴体性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共有12篇随机对照研究,318个研究对象纳入Meta分析.研究计算合并了标准均数差(SMD)及95%置信区间( 95%CI),并对各研究的发表偏移及灵敏度进行了分析检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和添加无机硒比较,添加有机硒后猪肉滴水损失SMD为-1.78(95%CI:-2.78,-0.79)(P<0.05 );pH(4℃冷藏24 h)SMD为0.79(95%CI:0.15,1.43)(P<0.05);眼肌面积SMD为0.23(95%CI:-0.12,0.57)(P<0.05);背膘厚SMD为-0.60(95%CI:-2.24,1.04);瘦肉率SMD为0.37 (95%CI:0.13,0.61).饲料中添加相同剂量的有机硒和无机硒,添加有机硒更能降低猪肉的滴水损失,提高宰杀后猪肉的pH(4 ℃冷藏24 h)及瘦肉率,但对眼肌面积及背膘厚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杜洛克、大白、长白猪的生长和肉用性状杂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优化杂交组合,进行了杜洛克(杜)、大白(大)、长白(长)品种间杂交试验,测定了不同品种组合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和肉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杜洛克、父系大白猪作终端父本与长大杂母猪杂交,其后代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及肉质等主要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民猪和大白猪胴体和肉质性状之间的差异,试验以民猪和大白猪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饲养方式及饲养条件下,选取大白猪(日龄180 d)、民猪(日龄180 d和240 d)各6头屠宰,分别测定活体重、活体瘦肉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测定pH值、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胴体性状同体重与同日龄民猪和大白猪比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民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大白猪,活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质性状同体重民猪和大白猪相比,民猪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红度显著高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同日龄民猪肌内脂肪含量和肉色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极显著低于大白猪,肉色黄度、亮度和pH24h值与大白猪差异不显著。说明民猪和大白猪具有较大的遗传基础差异,民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但肌内脂肪含量高、嫩度和保水性好、肉色鲜红,肉质明显优于大白猪。  相似文献   

15.
猪HK2基因第17外显子多态与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HK2基因第17外显子中MspI的酶切突变多态位点(A171G)在6个群体186头猪中的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纯种猪群和3个杂交猪群中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较一致,均为B等位基因占绝对优势;在6个群体中,没有发现AA基因型个体,AB与BB基因型效应与胴体长、肋骨数和眼肌面积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肩部背膘厚、胸腰椎间背膘厚、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高度、眼肌宽度、肥肉率、瘦肉率和肌内脂肪等性状的相关显著(P〈0.05)。该位点是否可用作改良猪胴体、肉质性状的标记位点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加以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7,(5)
研究旨在对宁乡猪和杜长大杂种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体重、胎次、日龄相近的宁乡猪和杜长大分为两组,每组24头,分为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在同一饲养标准下饲养。结果表明:1)杜长大的日增重是宁乡猪的1.5倍,差异极显著(P0.01);料重比杜长大比宁乡猪低27.25%,差异显著(P0.05)。2)杜长大的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斜长和胴体直长等分别比宁乡猪高5.31%、67.99%、248.36%、19.74%、20.23%;宁乡猪的脂肪率和腹脂率分别为40.43%、2.87%,杜长大分别为17.53%、0.49%,杜长大比宁乡猪分别低56.64%、82.93%,均差异极显著(P0.01);宁乡猪背膘厚、皮厚高于杜长大,差异不显著(P0.05)。3)宁乡猪的大理石纹评分和在24 h的肉色红度极显著大于杜长大(P0.01);宁乡猪的pH_1和pH_2均大于杜长大,两猪种的熟肉率、失水率、肉色亮度和pH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杜长大杂种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较好,宁乡猪肉质较好,这主要是脂肪沉积能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17,(4)
对14头里岔黑猪进行了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屠宰率、3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肋骨数、瘦肉率、失水率、a*、嫩度、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72.99%、3.32 cm、28.68 cm~2、14.93对、53.86%、20.14%、5.16、2.58 kgf和2.84%。3点平均背膘厚与肋骨数、瘦肉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屠宰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失水率与滴水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嫩度与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肌内脂肪含量与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8.
对宗地花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测定,取得了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等一些胴体性状指标数据,为今后宗地花猪的选育、提高及发展等育种工作及将来制定品种标准和鉴定标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猪肉质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挑选20 kg左右的汉普夏猪和长撒阉公猪各10头,在相同日粮和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喂,当体重分别达到100 kg时屠宰,并现场分割胴体,测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以及化学组成,以比较不同品种猪肉质差异。结果表明:汉普夏猪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长撒猪(P<0.01),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高于长撒猪(P<0.05),而背膘厚、熟肉率、b值和粗蛋白(CP)极显著低于长撒猪(P<0.01),猪肉干物质(DM)、剪切力和pH2值显著低于长撒猪(P<0.05)。结果说明汉普夏猪和长撒猪肉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