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8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3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鉴定乙型脑炎病毒(JEV)E蛋白I,II结构域抗原表位,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针对E蛋白的I、II结构域(1aa~296aa)部分重叠短肽,分别进行GST融合表达,用JEV阳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反应性筛选,获得了5个线性抗原表位分别为:E1(1FNCLGMGNRDFIEGAS16)、E10-4(77TGEAHNEK84)、E11-2(83EKRADSS YVCKQ94)、E19(145GTTTSENHGNYSAQVG160)和E33(257SQEGGLHHALAGAIVV272)。除E10和E19外,其它表位均为第一次通过实验方法确定的。将这5个融合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获得了高滴度的针对5个融合短肽的抗血清,研究证明了这些表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乙型脑炎特异性诊断试剂及表位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为构建表达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G蛋白基因的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重组病毒,本研究将人工合成的BRSV全长G蛋白基因编码序列插入到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之下构建TK基因缺失转移载体。利用磷酸钙-DNA沉淀法将该转移载体与亲本病毒BHV-1/TK-/LacZ+的基因组DNA共转染牛鼻甲细胞后收获增殖的病毒。通过反向蚀斑筛选,得到重组病毒BHV-1/TK-/G+。PCR检测结果证实G蛋白基因已经插入到了亲本病毒BHV-1/TK-/LacZ+的基因组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证实BHV-1/TK-/G+中的G蛋白基因在感染的细胞中获得了表达。本研究为研制BRSV及其他重要牛传染病的BHV-1病毒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建立表达标记基因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本研究在PRRSV HuN4-F112疫苗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基础上,采用突变PCR技术将新城疫病毒(NDV)NP蛋白末端优势抗原区插入PRRSV NSP2蛋白的复制非必须区,经基因片段的克隆、拼接,构建了含有外源标记基因的感染性的PRRSV cDNA克隆psk-HuN4-F112-Δ52+NP49。用限制性内切酶SwaΙ将psk-HuN4-F112-Δ52+NP49线性化后通过细胞外转录获得病毒RNA,用脂质体法将病毒RNA转染叙利亚仓鼠肾细胞(BHK-21)包装出病毒粒子,再转接到猴胚胎肾上皮细胞(MACR-145)传代拯救病毒。对拯救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拯救病毒含有不同于亲本病毒的分子标记(病毒基因组14667位人工产生的MluⅠ酶切位点)和插入的标记基因序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外源基因NP49在拯救的PRRSV中表达,且能够在PRRSV传代过程中稳定遗传。病毒生长特性比较显示,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在MARC-145细胞上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本研究构建了含有标记基因PRRSV的感染性克隆并获得了拯救病毒,为进一步开发新型PRRS疫苗提供了有效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64.
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6年以来,我国大面积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目前对其病原HP-PRRSV的起源还不得而知.本试验通过对多株HP-PRRSV进行全长基因组分析,发现HP-PRRSV中存在4处缺失,而且这4处缺失是逐步形成的,在中间过渡类型的毒株中存在着缺失1处、2处、3处的毒株.此外,中间过渡类型毒株中的一些氨基酸基序也是逐步变化的.本试验初步阐明了我国HP-PRRSV的起源是CH-1a-1ike PRRSV,在中间过渡的毒株中能够发现逐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5.
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流感病毒感染最有效的策略。现有流感疫苗在不同亚型间的交叉保护力较差,并且由于HA和NA蛋白存在抗原漂移和转换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现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甚至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而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流感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域的疫苗能够对不同型或亚型的流感病毒产生广谱的交叉保护,本文主要介绍基于M2e、HA和NP的通用型流感型疫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6.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半个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猪瘟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毁灭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创了举世闻名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即C株),随后创制了不同的疫苗制造工艺,如细胞培养苗、乳兔组织苗和牛体反应组织苗等。C株是一株非常安全的弱毒疫苗,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没有副作用,并且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它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不同基因型的猪瘟病毒株均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免疫母猪通过母乳可对仔猪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但过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影响仔猪对C株疫苗的主动免疫应答。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C株及其亲本株在内的几十株猪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注释,建立了猪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初步解析了猪瘟病毒主要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构建了不同的反向遗传操作标记疫苗,赋予了C株疫苗新的生命和内涵。C株疫苗可以用于猪瘟的控制和根除,借助于C株疫苗密集接种和综合控制措施,有关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甚至消灭了猪瘟。尽管如此,要在全球范围内根除猪瘟,今后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可能有赖于对C株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67.
介绍一种改进的用普通高拷贝质粒pUC119来制备细菌人工杂色体(BAC)载体基本功能基因序列的新方法及其在构建分子克隆化病毒中的应用,该方法可使BAC载体基本功能基因序列的制备更为简易、高效。  相似文献   
68.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国内分离株CH-la的核衣壳蛋白基因定向克隆到pBlueBacHisB转移载体PH启动子下游,与苜蓿银蚊夜蛾多核型多角体病毒线性化DNA共转染Sf9细胞。获得能隐定表达核衣壳蛋白(N 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重组N蛋白作为抗原,包被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建立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重组N蛋白-ELISA诊断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对其他8种猪疫病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对标准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00%,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为了建立高效、灵敏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检测方法,本研究从GenBank数据库中获取PEDV N基因序列,扩增出PEDV N基因标准质粒,并在N基因的保守区域内设计了一对特异性荧光定量引物,成功建立了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经过一系列试验表明,该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值为0.99;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最低可检测至2.23 copies/μL,比普通PCR灵敏约100倍;重复性好,组内变异系数为0.25%~0.43%,组间变异系数为0.67%~0.97%;对于各地区96份临床样品检测出PEDV阳性率为25%。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PEDV的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定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70.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一种大的DNA病毒,编码蛋白众多,其中一些具有酶功能,涉及病毒复制、蛋白调控和核苷酸代谢等。本研究在实验室已有的PRV感染性克隆pBAC-PRV基础上,利用体外转座的方法将Tn5转座子随机插入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中,获得病毒复制相关功能基因UL9的突变体。将UL9基因突变体转染Vero细胞,获得重组病毒vPRV-Tn5-UL9。通过病毒空斑实验和多步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对vPRV-Tn5-UL9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突变病毒可在体外传代,但病毒的增殖速度显著降低,这表明UL9基因为PRV复制非必需基因,但对病毒复制增殖存在重要影响。此外,动物试验显示,vPRV-Tn5-UL9失去对小鼠的致死能力。本研究成功利用体外转座技术获得了PRV的UL9突变病毒,为构建重组病毒的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研究PRV复制机制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