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杭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现状与问题,从共建、共享、共学、共育4个层面分析了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路径与策略,总结了杭州市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经验:出台政策文件,落实工作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协同机制;设计活动载体,创新学习形式;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特色品牌。未来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将进一步开展保留传统文化、接轨现代文明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开展精准服务,创新特色服务,推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对我国高等"新农科"教育发展和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总结了华南农业大学110周年的办学历程,梳理了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服务中央和广东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做了深刻思考;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高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关键。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入手,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乡村民俗文化发展面临着开发混乱、失真失质,文化断层、传承受阻,保障不力、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此,可通过突出特色、开发产业,重视培养传承人,加强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等路径来实现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特色体育教育是建立体育优势和特色学校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弱势学校改善办学水平,向优质学校过渡的 重要思路。佛山南海西樵民乐小学原来是一间“待撤并”的农村薄弱学校,创建体育特色,走出了一条以“以体育人”为 主要脉络的特色品牌学校创建之路。基于西樵民乐小学的优秀教育典范,提出体育特色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 的实践路径:第一,重视特色体育宣传,重申农村学校“以体育人”价值;第二,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增进农村 学校“以体育人”整体效度;第三,依托本土自然与人文资源,拓展农村学校“以体育人”体验维度;第四,增强特色体育 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学校“以体育人”常态化发展;第五,创新学生评价体系,加强农村学校“以体育人”质量监测; 第六,培育特色师资团队,夯实农村学校“以体育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推进农村的集中居住进行分析与探讨,得出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存在的建设资金匮乏、规划不合理、对农村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造成破坏等五个问题,分析了在推进农村集中居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保留特色地域、城乡统筹规划、听取农民意见、以农民为主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兴安镇中学把特色教育作为弯道,赶超、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一传承、二创新、三拓展、四提升的特色教育模式,为农村娃插上腾飞的翅膀。一传承:讲好家乡故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很多传统文化在农村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学校从讲好家乡故事入手,引导学生们挖掘周边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耿村故事文化、耿王庙忠义文化等,搜集传统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温峤成校围绕"政府统筹、构建机制、促进发展、彰显特色"的思路,充分运用当地农村文化礼堂资源,发挥好文化礼堂的三大功能,即以"技"助人的增能赋权功能、以"学"聚人的关系协调功能和以"文"化人的价值凝聚功能,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共享,促进社区教育与农村文化礼堂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开创了具有温峤镇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陕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先进文化引领作用不明显、特色文化效能发挥不充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在乡村建设中摸索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充分结合乡约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将《吕氏乡约》中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化促发展",建设以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型文化乡村风貌,为新时代下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做出了先进示范。  相似文献   

9.
田庆锋 《甘肃农业》2006,(11):312-313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教育学界和历史学界高度重视,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分“古代农村教育”、“近代农村教育及乡村教育”、“私垫教育”、“革命根据地和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农村教育”等四个专题进行述评。其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一、古代农村教育史研究古代农村生活是古代农村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教育传统形成之杜会基础。教育传统又与前现代农村教育相互影响。学者们从教育哲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古代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等问题。丁钢《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载《教育研究》1987:12)利用文化学的方法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牡2002年版)对中国教育传统结构及其现代性、中国民间社会教育心理传统、中国教育传统的非正式制度(包括民间文艺教化、作为伦理教化的宗族制度、农业习俗教育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外还有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刘鸿远《试析古代德育的政治性》(载《中州学刊》1999:1)等。  相似文献   

10.
农村传统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类,与村民思想表现为继承发展和辨证统一的关系。通过梳理和剖析农村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对村民思想的影响机理,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发挥作用的路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出三项旨在提升农村传统文化对村民思想发挥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修缮农村传统建筑场所,保护当地文化特色;弘扬发展非遗文化,为其注入时代特色;加强宣传科普力度,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前基层在探索乡村振兴方面形成具有特色的多种发展模式,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谭坝村模式,以社会治理护航乡村振兴的罐顶山村模式,以三社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嘉明镇模式,以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尧坝镇模式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乡村振兴领域重视度不足、针对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可通过重视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人居环境;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重视乡村振兴发展,打造特色亮点品牌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作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环境优美和配套完善的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空间资源配置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山西省有一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影响力强的历史文化小镇,本文将研究这些小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推动山西省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  相似文献   

14.
祁广科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5):197-198,206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特色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民办文化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弘扬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独特气质,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建设是实现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地域文化对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内在推动作用;以陕西省特色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陕西地域文化特质和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针对陕西省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文化产业支撑力不强、文化价值创新转换不足及文化品牌塑造能力较弱等问题,从深挖陕西地域性文化资源时代价值、充分彰显陕西地域性文化特色、精准对接陕西文化发展新需求、有效塑造陕西地域性文化品牌等方面,提出了陕西特色小城镇的升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特色小镇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尝试总结农业特色小镇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名单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评述、比较分析,总结出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最后,基于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特征,提炼出农业特色小镇依托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农产品商贸销售、叠加旅游功能并注入文化创意元素的发展路径。通过打造特色小城镇将对培育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吸纳小镇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最终实现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耕读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重要连接点,是促使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关键载体。以耕读传家为基石的耕读教育蕴含着个人与家族的美好期望,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农高校应不断贯彻和落实耕读教育,努力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范式,推进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及社会耕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加强经费投入等方式构建高校耕读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重要性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构建起以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出发点、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力为重心、以发挥当代国家教育载体功能为手段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路径,以寻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突破点、着力点和增长点,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策略与路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大中城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激活了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多种组合利用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基于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的视角,以沿海重要城市青岛市的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和特征,分析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青岛市发展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典型模式主要有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创新型农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衍生出综合型农业、现代农业多功能拓展衍生出服务型农业、资源要素流动形成的城乡融合农业。体现为以新六产推进三产融合、以科技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的特征。然而,当前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仍存在有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同质化严重、用地指标短缺、行业新标准缺乏、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划定发展区域与完善配套设施、创新转变思维与打造产业特色、盘活土地资源与创新供给方式、健全发展机制与完善行业标准、引育专业人才与鼓励农村"双创"、借鉴成功经验与加快提档升级等推进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徽州传统村落身负历史盛名,文化遗存丰富。当前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其文化资源的内容开发、传播路径、技术水平、保护模式等均较传统和粗放;徽州传统村落是文化资源数据宝库,对比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徽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大数据意识,应注重传统村落大数据的内容构建,以大数据思维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讨和推动传统村落大数据的社会服务与互动,以大数据技术推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产品的转型与创新,推动大数据时代传统村落文化新业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